这是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记载着参与者的进步与成熟。合上这本“书”,阅读者在反思中汲取智慧和前行的自信。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本报记者走近正在上海参加首届九球中国公开赛的常青树、新苗们,记录他们的感悟。
苏奎:以赛保持NO.1
当今世界撞球联盟男子首席拉尔夫-苏奎告诉记者,1985年17岁的他第一次走进国际赛场——欧锦赛,并夺得了那次比赛的冠军,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从那之后开始了他的世界之旅。每年要打35个国际比赛,他说,参加国际比赛对年轻选手的成长非常重要,可以了解对手、了解各国风情增长见识,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球技等等。苏奎说,到各地参赛一方面是事业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通过工作赚钱养家。现在他很少有时间专注在球房里训练,不停地参赛就是他保持状态的最佳方式。
潘晓婷:不断完善自身
从1998年至2000年,潘晓婷10次统领全国九球比赛。作为教练的父亲决定让女儿征战大阪公开赛。“在国内都是赢,在大阪第一次尝到输的滋味后,第一次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回来就请了教练教球。”潘晓婷的父亲说,“以前都是我给她做好计划练,现在都是她自己安排训练了。”
2000年第一次自费参加日本大阪公开赛,潘晓婷跻身16强;2001年的大阪公开赛上她获得第五名;2002年潘晓婷首次问鼎大阪公开赛,这是她运动生涯中的第一个国际赛事冠军奖杯……2008年潘晓婷又一次在大阪夺冠,且用流利的英文接受媒体采访。
“第一次去日本,语言不通,我们都是通过台湾选手做翻译的。真的让我感觉晓婷长大了是在08年大阪公开赛夺冠时,她在冠军颁奖仪式上用英语回答记者的问题,我感觉她成熟了,不光是在球技上。”潘晓婷的父亲回忆说。
潘晓婷则觉得经过各种各样的国际大赛后,对自己的经验、心态的积累和成熟很有帮助,而且能够直接了解对手,学习新东西。
韩芳:温故而知新
韩芳年龄不小但却是九球中国公开赛这本“教科书”的新人,之所以被圈定采访范围,因为她在会内赛中连续与三个世界顶级高手过招:艾利森-费舍尔、凯伦-科尔、珍妮特-李,在一胜两负的战绩中,韩芳说“得到的财富比失利的遗憾大得多”,所以她贪婪地坐在场边继续观战、解析。韩芳在这一课得到的知识是:高手们的功与防界限非常清晰,没有任何多余的举措,此外,高手技术全面,从冲球到做球几乎没有瑕疵。
“我本来都打算退出了,但有这样的大赛机会来了,而且自己还打进会内赛了,我的防守做得不够好,以后得多加练习。”韩芳说。
16岁的陈思明说,心态决定一切,尤其是关键球、关键局、关键场次时候的心态很重要。英国老将凯利-费舍尔曾夺得了六项斯诺克赛事冠军,2004年进入九球世界后,她也在不断的征战中提升九球的感觉,她说,只有不断与高水平的选手比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不断给自己确定新的目标……
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与上海市体育局为九球运动的发展精心设计的一本“教科书”,喜欢、关注的人值得翻一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