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狼计划”如今已成关注焦点,官员、媒体、球迷都在为如何把乒乓球打造成世界性运动而绞尽脑汁。可眼下,我们自己的危机尚未解除,有多少人还热衷于国球,愿意自掏腰包去捧乒超联赛的场?我们的乒乓国手中还有几个是真正叫座又叫好的?
中国如何养“洋狼”,如何拯救乒乓球运动是个长期课题。更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振兴我们的乒超,如何营造火热的乒乓氛围。
外援成鸡肋
从建立乒超联赛伊始,乒羽中心就抱有打造“乒坛NBA”的野心。要成为“NBA”,全球各地各具风格的球星必不可少。事实上,乒超确实吸引过众多强力外援参赛。波尔、柳承敏、朱世赫、福原爱等都来乒超历练过。2006年签下福原爱的辽宁女乒还曾将部分乒超主场比赛办到了日本,可谓风生水起。
然而,乒超十年发展,随着中外乒乓球水平差距日渐拉大,外援实力从强力变平庸。对于许多俱乐部而言,花高薪聘来实力不济的外援,不如用相当财力签个好内援。再加上中外联赛各有各的限制,中国乒协对外援的注册时间有严格要求,欧洲乒联则规定一名球员不得同时投身两个联赛,如此一来,欧洲外援绝迹乒超势成必然。这与乒超希冀靠中外选手对抗来开拓市场、靠外籍明星来扩大影响的初衷相去甚远。
近两年,乒超各支俱乐部更是走到了“赔本赚吆喝”的境地,大部分俱乐部都在亏本经营,偶有几家维持收支平衡就算不错了。出售主场承办权成了大部分乒超俱乐部的重要收入。以上海男队为例,虽然上赛季乒超夺冠,但这不足以改变他们主场遭冷遇的尴尬。去年,上海男乒的最高单场票房不过区区1000余元,今年俱乐部索性取消卖票,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体育馆进行的前2轮比赛全部免票入场。为了支付球员工资,上海男乒只能出售部分主场比赛,远赴山西。经营困难的俱乐部,自然也不愿意将大把的银子撒在薪水起点高、技术水平有限的外援身上。
冠军不叫座
“我也希望中国的乒超能成为NBA式的联赛。”沙拉拉对这个提法很是兴奋,但除了需要事先做好世界各地联赛的协调工作外,这位国际乒联当家人先抛给中国乒协一个问题,“国乒有NBA式的超级明星吗?”
“NBA是什么?简单来说,NBA是一个超级挣钱、主动制造巨星的联赛。这个联赛最大的财富就是球星,而且是巨星!”沙拉拉说,“我从不反对决赛是中国队员之间的较量,但我却不愿看到他们过于同化。桑普拉斯和阿加西都是美国人,可全世界网球迷都喜欢看他们之间的对抗。”
乒联主席的话一针见血。8年前的大阪世乒赛也是中国队包揽金牌,那一次因为有“嫁人就嫁刘国正”这般幕后故事的衬托,乒乓球很顺利地成为了热门话题。2005年的上海世乒赛也是中国队囊括冠军,但因为有了王楠的“10001朵玫瑰”的浪漫,世界冠军有了更鲜活可爱的形象。而今年的横滨世乒赛,一样的大包大揽,但已经激不起国内观众的太多关注,曾有消息称,世乒赛数场决赛的收视率甚至低于小组赛。要将乒超打造成“NBA”,要令乒乓球成为国际化运动,需要更多的明星而非冠军。可国乒有超级巨星吗?王皓、王励勤、马琳都是金牌选手,但他们身上有超级巨星的魅力吗?又有多少球迷能对赛场外的他们如数家珍?至于国乒女队,从张怡宁、郭跃、李晓霞,直至刘诗雯、丁宁等新生代小将,球迷看惯了千篇一律的着装、程式化的言辞。这是一群模式化了的国手,能担夺冠重任,却成不了“推广大使”。
观念有冲突
身为局外人,沙拉拉指出,“中国队参加比赛太注重国家荣誉了,如果是‘内战’,就两边都不派指导教练了,觉得既然都是中国队员,谁拿冠军都一样。”他向蔡振华和刘凤岩建议,“中国队员能否在单项比赛中淡化一些国家概念,而突出每个运动员的个性呢?”
而刘凤岩对此的回应非常坚决,他直言,中国乒乓球队的培养和管理模式向来就是半军事化的,这才铸就了国乒如今优异的竞技成绩、健康的社会形象。“比如我们不许开车,不许喝酒,不许奇装异服,不许随便唱卡拉OK,不许言论放纵……要培养明星球员并非不可,只是当这些运动员都处于20来岁年少轻狂的阶段,怎样把握‘个性开放’的度是个大难题。”
当年乒超联赛单个赛季被拦腰截断,几乎打了整整两年,为的是国手们集中备战雅典奥运会。如今乒超赛程又被压缩到在4个月内,依旧是为了给队员参加各站世界比赛让时间。拿金牌,已是中国乒乓球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此观念下,自然冠军不断,却鲜见明星。
本报记者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