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武术,早已远离了白衣如雪、来去如风、刀剑如梦的江湖,取而代之的,是武术健儿在赛场上的争金夺银。
武术的作用正发生着变化,它需完善竞技规则。变化带来机遇,更带来挑战,这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武术运动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50多名参赛选手一个接一个地上场,不停在场上翻滚、绕圈、跳高,仿佛在做艺术体操。
截止到上周末,全运会武术预赛套路和散打比赛已经在上海、洛阳等地相继进行。令人感到尴尬的是,对于选手的表演,外行看不明白,内行竟然也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场上观众都是同行
武术在全运会比赛分武术套路和散打两种。武术套路是武术的表演形式,散打是武术的擂台形式,它们是由传统武术演化而来。
我们所熟悉的成龙、甄子丹和李连杰在武打片里表演的是武术套路。在全运会武术套路预选赛上,看到了与剧场效果截然相反的场面:偌大的体育馆看台上冷冷清清,观众其实都是参赛者。这些比赛除非参赛者本身,外人基本都看不懂比赛者动作的真实含义。
参赛队员名次只有零点零几分的差别。据悉,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给分点和扣分点都相当复杂,甚至一些量化评判标准在他们武术界内都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如果某队找裁判舞弊的话,外行绝对看不出,内行也可能毫无办法。
套路训练已经畸形化
记者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武术界权威人士处了解到,受制于中国武术套路竞技规则,中华武术套路的训练已经到了畸形化程度。他透露在国内级别最高的这种赛事上,如果不上难度,就不会拿到好名次,所以各省市队在不断追求高难度动作,而现状是,高难度动作大家现在都能做。其直接后果导致武术套路发展愈加畸形,因为“难度动作”改变了武术套路的价值取向。
武术套路的难度不在于“跳得高、转圈多”,而取决于套路演练中的节奏、功力、身法以及精、气、神的综合体现。
所以,现在外界人士看武术套路像艺术体操,就连武术界的人士也纷纷抱怨看不懂。
武术也得学会宣传和包装
积极反思
武术的未来必须依托并植根于民间,必须成为人们看得见、易上手的运动。
一部名为《叶问》的电影热映,让北京学习咏春拳的人增加了几十倍,咏春拳教练王德生切实感受到了武术在民间的土壤依然肥沃,“现在武术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比较好的时机,但在宣传和包装上还有明显不足”。
对此,北京石景山区武术协会秘书长王海龙深有同感:“在中国,武术家太多了,但缺少的是经纪人和推广的人。”
没有民间武术的兴旺发达,就没有武术传承,当然更谈不上提高。对民间武术来说,普及是重点,提高是目标。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说:“我们一定要好好挖掘民间武术,进一步普及,想学武术的人要有人教。要挖掘、整理民间武术的精华,其特色和亮点不仅要展示出来,更要传承下去。民间武术颇具观赏性和艺术性,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如何推广
可以借鉴跆拳道
武术如何被更多的人接受?其实一些国家在对本国传统技击项目的推广上有不错的经验,我们不妨借鉴,例如韩国的跆拳道。
如今,跆拳道不仅早已抢占了中国市场,而且风靡了世界,韩国人把跆拳道馆开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学习跆拳道渐渐成为青少年一种时尚。
对此,一位武汉体育大学从事跆拳道教育的教师认为,武术难度大,对人的身体机能及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且在短时间内水平很难提高,而跆拳道相对简单许多,教学体系日渐成熟,容易掌握,学得也快。跆拳道包装做得非常好,它的文化内涵被充分宣扬。
目前中国武术并没有一个成形的推广体系,比如在与国外人士进行交流与宣传中,中国武术常常也只是表演,而那了得的功夫,更加让外人给它添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分类太细,想要真正推广,实在是任重道远。
转型需要
想进奥运 简化规则
众所周知,武术是全运会上惟一的非奥项目,一直想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然而,武术最终只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以特设项目亮相,未能实现真正进入奥运会的梦想。
武术进奥运,竞赛规则问题无法回避,但是目前从技术的角度,武术和奥运要求还有差距,人们普遍认为当前的竞赛规则过于复杂。一些专家认为,在国际推广上,武术规则应更简单明了,更适合外国人理解、习练和掌握。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坦言:“这些改进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无论多难,在规则上都要进行研究。”
谈到规则问题,高小军说:“标准不量化,评判过程人为因素过多,对项目的普及、推广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而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减少人为因素给武术判断带来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