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不可多得的”
“他是不可多得的运动员。每到关键时刻,当队伍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总能交出满意的答卷。我知道很多人想挑拨我们的关系,但是我告诉你们,我们关系很好,非常好。他值得我信任,我也很爱护他。”某位记者提出“请对林丹本届苏杯的表现进行评价”这个再普通不过的问题时,李永波给出了出人意表的回答。广州已经疯狂了一周,这样的“疯狂”评价,被淹没在七次捧杯这个更大的疯狂中。
从苏杯开战的第一天起,中国队一方面强调要锻炼新人,另一方面林丹又是李永波在男单人选上雷打不动的选择。当被问起中国队的这一安排时,林丹故意开玩笑说:“因为我还小嘛,还需要锻炼。”有人说,这正是李永波式的幽默。就像李永波在给出他的“疯狂”评价后,不忘加一句:“可能有时候林丹也会在团体赛中故意输球,让你们有点东西可写。”这样的默契,是旁人“挑拨”不了的。
从小组赛开始,李永波就几乎场场亲自坐镇。但和其他四项李永波的亲历亲为不同,林丹的比赛,每次暂停都由汤仙虎先开口,李永波再补充。这是林丹在队中最大的特权。汤仙虎只有他一个弟子,他也最在意汤仙虎的意见。
坊间有种说法,这是李永波一个人的球队,因为他是全队的大当家。但是李永波又最信任林丹,那能不能说这是林丹一个人的球队?
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林丹就听到一种说法,是他拿到的最重要的男单金牌挽救了全队,挽救了李永波。林丹不太喜欢这种说法,因为就算为他自己,这也是块必须拿下的金牌。与其说拯救他人,他更想自我拯救。
用独处化解压力
主场作战的压力有多大?苏杯的中马半决赛前,连李永波都亲自挥拍上阵给首次参赛的混双选手马晋开小灶。但是这天的训练中,人们并没有看到林丹。
这并不是第一次。中国队开战后的首次公开训练中,林丹就没有现身。第二天,媒体报道的口径非常一致,称是因为广州女婿林丹陪女友谢杏芳回家拜见父母。
但是第二次训练,林丹依然没有出现。训练结束后,谢杏芳被媒体团团围住,但是面对翻来覆去何时能上场的问题,一向好脾气的阿芳也有些不耐烦了。她说,林丹在一个秘密的地方训练。而和他一起的还有整个男单组。
直到最后一堂训练课,李永波也摘下轻易不摘的帽子,在场上打到汗流浃背,媒体等候的林丹依然没有现身。而他的队友陈金、鲍春来,训练结束后却无人问津。
林丹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不受打扰的世界,和整个世界疏离。当他身处常人到不了的地方,他就注定孤独。
奥运会决赛这样的洗礼都经受住了,团体赛林丹还会有压力?没错,林丹也有他的“压力”。他的压力来自李宗伟,这个2007年苏杯、2008年汤杯两胜自己的对手。他必须小心应对,这个时候他更愿意和汤仙虎单独相处。
“如果不是林丹拿下了李宗伟,和马来西亚队的半决赛就不是3比0,而会变得更复杂。决赛也是一样。”李永波说得没错。林丹更是看重这场胜利。因为“李宗伟是最优秀的男子单打选手,也是我很尊敬的对手”。李宗伟的存在,对林丹是种幸福。对手,往往恰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
渐渐失去打球的乐趣
苏迪曼杯赛后的混合采访区里,观众一遍遍“林丹!林丹!”的呼喊盖过了林丹回答问题的声音。组委会规定每家媒体的提问时间不得超过2分钟。但林丹身后,“最后一个问题”的指示牌作用甚微。外界了解他的机会,只有这无法精确计时、全凭运气的两分钟。
他不再在胜利后向观众敬军礼,但在“李宁胜器·灵人”的广告中,拿出不容挑衅的表情中说“这是我的武器,制胜的武器。”那个曾折服无数人的军礼,已随那些往事留在了过去,留在了一个时代里。
他依然不是最受媒体欢迎的采访对象。国际羽联新闻官问各国记者:“如果邀请不到林丹,你们有什么第二人选?”大家问:“林丹为什么能不来?”新闻官很无奈地说:“因为他是林丹。”决赛后的新闻发布会进行到一半,志愿者半蹲着一路小跑,在主席台上放上写有“林丹”的牌子。两分钟后,林丹姗姗来迟。在上一轮问答结束后,新闻官主动提醒:“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林丹?”有记者接过了麦克风,但是问题却提给了林丹身边的王仪涵。
很难说,林丹眼中有没有掠过一丝尴尬。人们只看到他很绅士地将所有话筒都移到了王仪涵面前,只记得他不知何时起喜欢穿贴身的无袖上衣,每场比赛后湿透的衣服贴在身上显出无人能敌的肌肉线条,人们只记住了他的狂野,却忘记他说:“因为我还想坚持四五年,如果永远戴着奥运冠军的光环,很快就会失败。我希望林丹能回到2008年之前,认真练好每一天,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训练。”这是对李永波最好的“投桃报李”,至少在未来四五年内。
但是林丹终究不再是原来的林丹。之前的四年,林丹不得不为大小冠军而战,现在他希望自己能享受羽毛球。离开广州转战青岛,5天后他在全运会预赛团体赛中以两个20比22输给了谌龙,后者几天前还是他在广州的陪练。
“小时候打球的梦想就是能进专业队,再进国家队,能为国家而战我就觉得很骄傲,但渐渐地也失去了小时候打球的乐趣。很高兴的是,今天我战胜了某个高手,依然还会很开心。”这样的林丹,可以不为胜利而活,不为别人的评价而活。
无形的墙
一道无形的墙,从林丹出道开始,就横亘在他和媒体之间。但是有人打破了这个“潜规则”,用非常直白的方式问道:“林丹你好!你的事业这么完美,又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女朋友,而且那么漂亮,令很多男人都羡慕。作为一个男人,你什么都得到了,我觉得你会很头疼。不知你还有什么目标?”在普通人眼里,他就是成功男士的典范,特别是当一位男记者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来。
问题一出口,会场上众人面面相觑,纷纷窃笑。这么“八卦”的提问方式,令人为这位记者的“大胆”捏了把汗。不等林丹开口,李永波先接过话题:“这位记者,我先问问,你是哪个媒体的?”“广东佛山电台。”“哦……,佛山,大城市!”
好在林丹还是非常诚恳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能够在中国羽毛球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觉得很幸运,这和我将来的追求也分不开。中国队是个非常强大的团体,它帮助每个运动员最终站上最高领奖台。未来我还要继续打拼四五年,所以需要不停挑战自己,挑战每个对手,从他们身上学习很多东西,继续享受比赛。这个目标我永远不会变,就是要在球场上做到最好。”林丹说。
北京奥运会后,他是《男人装》、《男士健康》的封面人物,是时尚颁奖典礼的嘉宾,他不再仅仅是体坛的宠儿。未来?谁都不是未来的主宰。李永波提议今年要为林丹、谢杏芳和李宗伟、黄妙珠举行一场“情侣对抗赛”,男单、女单、混双各打三场。但是,林丹和谢杏芳偶尔不在一张桌子吃饭,也会引起各种猜测。“成功人士”头疼的地方越来越多。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邹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