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晓丹十年艰苦锤炼终破茧 目睹一姐辉煌期待新起飞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5月21日11:37  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一个运动员的青春,当是马不停蹄的青春。先是横滨世乒赛、之后是全运会预赛,5月19日,回到山西的李晓丹,开始了新一轮的训练;等待着她的,又将是两项重要的比赛,新赛季乒超联赛和全运会决赛。

  球馆的一角,球台的一端,李晓丹在一遍遍地击球,神态专注。这个清新隽秀的身影,是在时隔12年之后,山西再次有本土选手进入国家队。

  世乒赛记忆 与“一姐”同屋

  青春无处安放,人生从来奇诡。你不会知道,等待着你的,是一口何等滋味的巧克力,是一段怎样记忆的经历。19岁的李晓丹,这个在“乒乒乓乓”声中,沉默并努力了十年的名字,开始被世人知晓。似一夜春风般突如其来;但破茧成蝶的背后,更是十年面壁的艰难锤炼。

  4月29日,日本横滨,李晓丹站在世乒赛的场地上。这是她第一次参加世界顶级比赛,李晓丹参加的是混双,搭档是邱贻可。

  好像还没有准备好,李晓丹的首次大赛之旅就匆匆结束。这对组合获得两场胜利之后,止步第三轮,未能进入16强。确实没有准备好,到了横滨之后,邱贻可与李晓丹才开始了正式合练。

  除了横滨街头那做得十分精细的点心,“体验气氛,感觉挺好,开阔了眼界”,这是李晓丹的大赛初体验。不能继续比赛,就去为队友加油,“自己的差距还是挺大的,要想打到半决赛、打到顶尖水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在横滨,李晓丹的室友,是“一姐”张怡宁。对于李晓丹来说,这当然是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好机会。“对你的技术以及比赛等,张怡宁是否给过一些建议呢?”“没有。宁姐一般是讲讲她的经历,曾经遇到的困难。她的内心非常强大。”李晓丹感叹。在李晓丹眼中,张怡宁就是一本书,永远也读不完,“我的这些问题,在她那都算不上什么。”

  这是李晓丹的第一次世界大赛,“宁姐”没指出一些注意事项吗?“呵呵。宁姐第一次参加世乒赛,就打进决赛了。”是的,那是1999年的荷兰,张怡宁首次参加世界大赛,最终负于王楠夺得亚军。从那时到现在,在张怡宁身后,是已经走了一条十年的路。

  十年之后,李晓丹完成自己的初体验;而张怡宁为自己的荣誉中,再次添得一枚金牌。女单决赛之时,场下观战的李晓丹,心潮澎湃,全是羡慕与向往,“我什么时候才能够站到那儿呢?”

  国家队经历 与压力同行

  有这样几个日子,李晓丹始终记得。

  2008年 12月 29日,在这一天,李晓丹进入了国家队。国家队、二队列队之后,由施之皓教练宣布了这个消息。

  此后将近半年,用李晓丹的话说,“一切就像一场梦”。直通横滨、德国公开赛、横滨世乒赛,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李晓丹完成了质的转变。从一个乒超下游球队的第三单打,成为了队内选拔赛的一时红人。“直通横滨”选拔赛,李晓丹苦战五局,以3∶2战胜张怡宁。这是李晓丹带给大家的第一个惊喜。能拿下这场球,李晓丹“赛前完全没想到,能赢一局是一局吧”。一个大循环20多场硬仗过后,李晓丹的心里平和了许多,添了未有过的自信,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队的这段时间,李晓丹技术上有了提高,越来越厚实;但更重要的是,压力的承受、心理的锻造。德国公开赛,是李晓丹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出战,虽然各队都没有派出主力,但李晓丹最终也没拿到冠军。失利的原因,就在于不适应大赛的气氛。

  心理的锤炼,从来都非一朝一夕之功。强大如张怡宁,也是百转千回过后,愈显从容淡定。在李晓丹的成长中,关于此的记忆,更为铭心刻骨。

  一次是2006年,刚到国家二队之时,李晓丹一段时间打得特别糟糕,近半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赢过球。晓丹心中渐渐消极,对自己产生怀疑。一次是2008年3月,二队要打选拔赛,前四名能够获得与一队队员进行交流赛的机会。结果,李晓丹打得非常差,因为“自己心里就没想眼前的比赛怎么打,想的都是跟一队队员怎么打”。

  李晓丹自我分析,自己是个特别倔的人,爱钻牛角尖,不会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在国家队,阎森是她的主管教练。阎森是一个年轻教练,大家沟通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对李晓丹,阎森经常说的三个字是,“平常心”。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困难。如今的李晓丹,也总会这样告诫自己。“心态成熟了,看问题就会有正确的方式。以前有些输了的比赛,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在获得世乒赛参赛资格之后,李晓丹给山西队教练卜帮民发了一条信息,只有寥寥数字:“卜教练,我获得参加世乒赛资格了。”

  梦想起飞时期待新十年

  与李晓丹慢慢聊着,队友训练完毕,逐渐散去。偌大一个球馆,刚才还是“乒乒乓乓”,转眼之间就是空空荡荡。李晓丹说,自己是一个特别怀旧的人。每次回到河南老家的时候,自己总会去过去练球的地方转一转、看一看。

  因为父母的缘故,李晓丹从五六岁起,就开始接触乒乓球。但最初的新鲜感,很快就被一个孩子遗弃;总被父母强迫去打球的李晓丹,对乒乓球,越来越不喜欢。从9岁开始,李晓丹开始了正规的专业训练。

  一天天经过的日子,就像那一记记挥出的球拍,总是没有痕迹,却是实实在在的过去。2006年5月15日,这是李晓丹记忆深刻的另一个日子。这一天,山西队收到调函,李晓丹进入国家二队。在这一天,李晓丹觉得不一样了。“以前,觉得乒乓球是为父母打的;而从今天起,乒乓球成了自己开始的事业”。

  李晓丹是个心思细密的女孩儿,她的博客名叫——素年锦时。漫长枯燥的十年过去了,梦一般的横滨世乒赛也过去了。至少对她来说,这应该是一段已经开始的传奇,但也有更长的岁月,在默默等待。我们用心记录这一切,或者细小如尘,或者激荡如风。

  坐在山西体育职业学院的训练馆里,李晓丹感慨,“刚来到这里时,觉得这个球馆好大啊。但现在,没有这种感觉了……”

  本报记者 李清伟/文 首席记者 戴晓杰/图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李晓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