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当今的赛场亦是如此。苏迪曼杯半决赛即将开战,中国和马来西亚,韩国和印尼,即将为两张决赛门票进行生死角逐。在关键时刻,除了球员们的发挥,他们的武器——手中的球拍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事实上,每个球拍都是球员的个性体现,仔细一点,你会发现每个球员的球拍,无论拍框还是拍线,都渗透着他们的技术特点,因此,球拍和拍线也属于球员技术机密的一部分。从球员的球拍上,你也许会了解到更多与羽毛球这项运动有关的故事。在此,让我们一起揭秘它。
专题策划 高克虎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潘熙宇 邹甜
在赛场上,球拍就是球星的另外一张脸。无论网球、乒乓球还是羽毛球,球拍都是根据球星的个人特点专门打造,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球星,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支球拍,即使是美国网坛著名的布莱恩兄弟,使用的球拍也不尽相同,羽毛球亦然。
拍线才是球星的秘密武器
球星会根据自己的项目特点和个人特点调整球拍的重量和中杆硬度,各人之间的差异其实不算太大。真正能反映出球星个性的是拍线,这些细韧的尼龙线才是帮助他们发挥技术的根本所在。而对于球星们来说,拍线的磅数属于技术机密,轻易不向外界透露,再结合到为自己量身改良的拍框,就是自己的专属武器了。
对于一名羽毛球运动员来说,拍线的粗细、磅数是最主要的。磅数就是指穿拍线时,施加在球线上的拉力,一般用磅来做单位,也可以用公斤作单位。简单地说就是用多大得劲来拉紧这根球线。拉力越大,拍线就越紧,击球时对球的控制就更好,但加在球上的力道就会下降,需要球员自身有更大的力量。而横线和纵线虽然用线一样,但磅数也不相同。相对来说,横线的磅数要稍高一些。一般的球拍在拍颈多会注明建议的磅数范围,职业选手有许多穿线的磅数都超过了上限。
资深穿线师成彬介绍,对于一名顶尖运动员来说,拍面越硬,在击球时就越容易找到一个控制点(下称“控点”),从而提高击球落点的精准度。“能参加苏迪曼杯这样世界顶尖水平羽毛球赛的运动员,他们拍线的磅数都相当高,男选手的横纵线一般都会在30~33磅,而女选手的都会在28到30磅。像林丹、李龙大、朴成奂的拍线都达到31~33磅,而李龙大的搭档李孝贞的拍线,包括杨维、张洁雯的拍线,都达到28~30磅。即使是第四组别的葡萄牙、蒙古、冰岛等这样的半专业选手,磅数达到30磅的也大有人在。”
不过,也有例外的,比如马来西亚双打选手之一的钟腾福,他选用的拍线只有24磅。据了解他本人坚持使用24磅的拍线,原因是从小就用24磅,打得顺手也不愿意随意改变。成彬解释道:“24磅的拍线拉成的拍面自然会比较软,在击球的瞬间会有一个凹陷的网窝,这个网窝就像弹簧一样给来球施加一个反弹的力量,这会增加球弹出的远度,更好地控制球的深度,但控点就会比较难找,球的落点会比较差。钟腾福虽然是双打选手,但他比较注重深度控制,且注重进攻对手的后场,这样的磅数确实比较适合他。在我记忆中,还有一名香港男选手采用的磅数也是比一般选手低。”
当然,线的粗细也有讲究,一般来说,注重力量的选手都会选择较粗的线,球拍会比较耐打,如林丹、付海峰、朴成奂这类爆发力好的选手;而注重网前,技术细腻的选手则会选用较细的线,因为拉出来的球拍弹性好,控点会找得更准,如李宗伟、索尼、陶菲克这类网前技术臻于化境的选手。
拍线怕冷怕热也怕晒
大多数拍线为尼龙材料,受外界的因素影响非常大。温度、湿度和光照都可能让拍线出现问题,从而毁了一支球拍。可以说,拍线比人还要娇气。
中国公开赛去年11月首次在上海举行。上海11月正处于深秋与初冬之交,天气变化无常。在比赛首日,天气突然降至10℃以下,这时,赛场出现了一种不为人知的现象——球员们的球拍都变得脆弱非常,拍线动辄断裂。其中雅典奥运男单冠军、印尼选手陶菲克的球拍就试过一场之内断了三次。
当时在上海现场的威克多资深穿线师成彬透露,让拍线断裂的罪魁祸首正是骤降的温度。他说:“拍线在遇到低温时容易变脆,因此会比平时更容易断裂。”
成彬还提醒,在南方这种灼热的阳光下,球拍千万不能放在室外暴晒,否则拍线容易变软,失去弹性;而且球拍也不能放在玻璃制品等对阳光有折射的东西下,否则拍线甚至拍框都会因受热不均而变形。这也是为什么球员都要将球拍放在球包内,还要用塑料膜包好。这绝不只是为了收拾整理这么简单。
正因拍线对温度如此敏感,即使同一个穿线师在南方和北方用同一台机器拉出来的同一支球拍,磅数也不相同。因此,先不说经常要横跨几十度纬度的专业选手,就算是我国北方选手到南方比赛,都要在参赛地重新给比赛用拍拉线。不过,由于到比赛前,各国选手的球拍都要穿线,为了节省时间,球员们都会在训练时仍用在家带来的球拍,而比赛时则用到场地后新拉好的球拍。
据说,丹麦选手盖德早期到哪里比赛都是自带穿线师,而且几乎每场球都会换一次线。这次苏杯,截至最后一场小组赛前,马来西亚队一共给穿线区送去了86只球拍穿线,其中李宗伟就穿了18只,黄妙珠也穿了10只。不过,英国的穿线师劳伦斯表示,线断裂除了外界影响外,跟击球部位也有关。一般来说,靠近拍框的线在击球时更容易断裂,而击在拍面则大多数时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估计李宗伟换那么多球拍,这也许是他想做好全面准备,或者是想不断尝试不同磅数球拍的手感,以找到一个最好用的拍子。他说:“虽然宗伟用的拍线只有0.66毫米,属于相当细的那种,但他击球非常准确,不会打在靠近拍框这些易断部位,其实他的球拍损耗并不大。”
穿线师的技术决定拍线质量
要让一只球拍发挥出最大作用,穿线师的技术自然是决定性的。拍线穿得是否到位,与穿线师的穿线手法以及穿线机的精度息息相关。
每一名穿线师都有资格认证,而能够为奥运会、世锦赛以及汤尤杯、苏杯这样的大赛服务的穿线师,自然是经验丰富,技术纯熟的。本次大会的穿线师,英国的马克·劳伦斯曾为4届奥运会的羽毛球比赛、雅典奥运的网球比赛,以及温布尔顿公开赛服务,算是苏杯最知名的穿线师了。当然,在国内也有不少优秀的穿线师。
此外,就是一台精准的机器。现在无论是大赛还是羽毛球用品商店,普遍采用的都是电子穿线机。电子穿线机可以按需要调节磅数的拉力,避免了人手力量的不稳定性。而且固定拍框的装置更加稳定,在拉线的过程中拍框不会出现移动而导致磅数不准。
电子穿线机最得穿线师欢心的还是它的自动补磅功能,不少穿线师都说,由于拍线是有韧性的,在拉线的过程,线会变细,而磅数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如果是用以前的手摇穿线机,一般很难感知到其中的变化,拉出来的线会出现磅数不足。而电子机器则可以在拉线的过程中自动感应线张力的变化,自动调整力度。一名来自广州的穿线师曾在早期广州的中国公开赛为赛事进行穿线服务,他说:“以前用手摇机器的时候,经常是球员在拍子穿好后,用手在拍面上拍几下,马上就能感觉到磅数不够,然后他会马上要求把拍线剪掉重穿。”
成彬表示,一般为大赛服务的拉线师手法都相当标准,只要机器精度够,穿出来的球拍一般都能让球员满意,“如果一名球员平时是用33磅拍线,但穿出来后发现球拍不理想,就肯定会要求穿线师加磅。其实,这很有可能是机器精度或是穿线师手法出了差错。”
成彬还建议,对于业余的羽毛球爱好者来说,找一名自己感觉能把球拍穿出理想状态的穿线师,每次穿线,就固定找同一名穿线师,最好还能用同一台机器穿线,就能持久保持球拍的理想状态了。
而一名广州的穿线师还提醒,其实拍线的期限只有3个月,哪怕是闲置3个月的球拍,拍线的弹性都会下降,因此,他建议爱打球的人不妨最长每3个月就换一次拍线,而勤打球的间隔时间还要短些。“拍线不是说打到断才换的,经常换拍线对球拍本身和打球的人本身也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