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混双拆对竟是一招妙棋 国乒边缘人因此而活力焕发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5月02日18:15  新浪体育
混双拆对竟是一招妙棋国乒边缘人因此而活力焕发

他们,迎来证明自己的最好时机

  新浪体育讯 北京时间5月2日,横滨世乒赛进行了混双项目的1/4决赛和半决赛一共6场比赛的争夺,在前一天锁定混双8强中5席的中国队在1/4决赛中就实现了对四强的包揽,提前为中国队锁定混双金牌,这同时也将是中国队连续第十次夺得世乒赛混双金牌,以7对全新组合的出战的中国队并未像赛前预料的那样让这枚金牌旁落,国乒边缘人也因此重新焕发活力。

  横滨世乒赛,中国队派出了一共7对组合出战混双比赛,他们分别是邱贻可/李晓丹、郝帅/常晨晨、徐辉/彭陆洋、张继科/木子、张超/姚彦、许昕/范瑛和李平/曹臻。而这个阵容对比两年前的萨格勒布世乒赛,可谓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萨格勒布世乒赛,中国队同样派出了7对组合出战,其中不乏王励勤/郭跃和马琳/王楠这样的强强组合,这两对组合还分别被列为赛会的1、2号种子选手,并最终携手闯进决赛,而在决赛中王励勤/郭跃组合以4-2胜出,最终收获了冠军奖杯。其他5对组合之中,邱贻可/曹臻组合闯入四强,许昕/郭焱、张超/陈晴和雷振华/丁宁三对组合晋级16强,仅有张继科/姚彦在第二轮比赛中负于一对德国组合提前出局。

  而在本届横滨世乒赛中,不但王励勤、马琳、张怡宁等老将与双打“绝缘”,就连郭跃、李晓霞等中生代球员也没有参加混双项目的争夺,7对组合清一色的派上了年轻的选手,且配对组合也进行了大调整,这其中,许昕、邱贻可、曹臻、张超、张继科和姚彦6位参加了上届世乒赛混双比赛的选手全部都更换了全新的搭档出战本届比赛。

  不但中国队混双组合“大变脸”,就连赛前公布的种子名单中,前四名也不见了中国选手的名字。萨格勒布世乒赛,王励勤/郭跃和马琳/王楠分列1、2号种子,邱贻可/曹臻是4号种子,许昕/郭焱、雷振华/丁宁和张超/陈晴也分别被列为第15、16和22号种子。但是在横滨世乒赛中,中国队排位最好的混双种子是第6位的郝帅/常晨晨,许昕/范瑛位列第7号种子,张超/姚彦、徐辉/彭陆洋、李平/曹臻、邱贻可/李晓丹和张继科/木子分列第15、17、20、22和27号种子,赛会的头两号种子分别为中国香港组合高礼泽/帖雅娜以及韩国组合朱世赫/朴美英占据。

  因此,横滨世乒赛赛前,外界普遍认为,在五个单项之中,中国队最有可能让混双的这枚金牌旁落。但是事实却出乎大家的意料。

  在混双比赛中,中国队7对组合悉数晋级第三轮的比赛,而在第三轮中,除了邱贻可/李晓丹和徐辉/彭陆洋分别不敌中国香港组合高礼泽/帖雅娜和唐鹏/姜华珺之外,其他5对组合悉数晋级,并在随后的比赛中锁定8强中的5个席位。而在1/4决赛中,郝帅/常晨晨以4-1的比分力克中国香港组合高礼泽/帖雅娜,为中国队的夺冠扫清了最大的一个障碍,曾在第四轮比赛中击败中国香港组合唐鹏/姜华珺的张继科/木子也再接再厉,以4-0的比分横扫德国组合苏斯/绍尔,同样晋级四强,与此同时,李平/曹臻在一场混双中国德比战中以4-0取胜队友许昕/范瑛,张超/姚彦组合4-3险胜斯洛伐克组合皮斯特吉/奥多洛娃。这样,四对组合组合就联手包揽了混双项目的四强席位,为中国队提前锁定了这枚金牌,而最终的冠军将在张继科/木子和李平/曹臻之间产生。

  尽管本次比赛中,中国队在混双项目上变化较大,但是最终提前锁定金牌,还是体现出了强大的整体实力,究其原因,依旧是得益于队员整体强大的单打能力,而经过了前几轮比赛的适应,新组合在比赛中的默契程度和状态也逐渐提升,最终连克劲敌也就不出人意料之外了。前国手刘国正在点评世乒赛的时候就曾表示,尽管赛前有人认为,中国队在混双项目中派出了很多年轻选手,是给外国选手一个机会,但是同时,更是给中国队年轻选手一个机会,无机胶水时代对于选手的体能要求更高,让老将放弃一些双打比赛更有利于他们的体能恢复,同时也给了在体能上占优的年轻选手一个机会,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锻炼,冲击奖牌乃至金牌。中国队如此的“拆对组合”,正可谓是一招妙棋。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混双四强之中,不乏郝帅、张继科、李平、常晨晨、木子和曹臻这些无缘男女单打比赛的年轻选手,更有诸如张超、姚彦这两位在直通横滨选拔中赢得参赛权却在单打比赛中提前出局的小将,尽管在单打赛场上因为各种原因失意,但是在混双比赛中,这些“边缘人物”却焕发出了活力,这也不啻为一种收获。

  (新体)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第50届横滨世乒赛专题 

更多关于 世乒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