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晶莹的冰场战旗红 解放军冰上训练基地备战全运速写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4月25日13:07  沈阳日报

  “六个字,信心、作风、形象!”3月,初春的沈阳乍暖还寒。解放军冰上训练基地主任沈春阳一挥拳头说这话的第二天,短道速滑队就开赴山东青岛,冲击第十一届全运会金牌。

  受场地、冰期的影响,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冰上项目比赛先期举行。速度滑冰于1月4日在解放军冰上训练基地八一速滑馆赛毕,短道速滑则于4月5日在山东青岛“钻石”馆落幕。两次大战,军旅健儿勇夺1金、1银、1铜,取得总分125分的好成绩,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而在备战十一届全运会的四年时间,他们参加国内外比赛76场次,取得金牌65枚、银牌71枚、铜牌66枚,7次打破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

  正如基地政委于贵东所说的那样,四年磨一剑,剑锋利不利、剑芒盛不盛,还要看实战检验。军队的专业体育队就得有敢啃硬骨头、敢打硬仗的精气神。

  “基础打得不牢,体能上不去,空有冰上技术,仍然不能“打”到最后,尤其是长距离的比赛,体力消耗大,比的就是体能和实力。”有30多年执教经验的总教练肖汉章说。

  2007年7月,解放军冰上训练基地首次把短道速滑队陆上训练场地选在了昆明,利用高原训练提高专项能力。“刚上去的时候,呼吸困难、头晕耳鸣,特别不习惯,过了半个多月才稍有好转。”短道名将程晓雷尽管拿过世界锦标赛冠军,在国家队训练过8年,但仍然无法一下子适应这样的训练。

  在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组织爬山,还有时间限制,这么高强度的训练,常常让队员边训练边呕吐,一天下来,浑身肌肉酸疼,最难受的还是失眠。年轻队员刘文上高原半个月,体重掉了5斤,可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浑身打战也坚持争分夺秒的训练,不落一组动作。速滑队长刘洪波笑着告诉笔者:“我们的运动员,就像赶场的演员,上午体能训练,下午上冰训练,因为每一次训练机会太珍贵了。”

  冰场的平均温度在零上3度到5度,训练时穿比赛服,非常单薄,冰面生硬如铁。一次上冰训练,17岁小将孙晓婉过弯道时,速度快没踩住冰,一下子摔出去10多米,当时就晕倒在冰场,过了半晌才爬起来。可她却说:“一上冰就精神,我喜欢那种飞翔一样的感觉。”

  解放军冰上训练基地始终坚持科学训练的理念。2007年,北京体育大学高维伟教授被请到基地讲学。随后,基地提出了有氧储备练习,这种有意识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训练手段,可增强运动员的携氧耐力。血乳酸跟踪监测仪随后走进了训练场,为教练员执教组训提供了第一手科学数据。辽宁体科所的科研人员也进驻运动队,展开了长期的训练监测。

  卢静于1996年由运动员退役后执教速滑青少年组。她把训练计划直接做到同一个年龄段,并有针对性的区别个体,分别施训。她介绍说,年轻学员正处在青春期生长发育阶段,如果超过了身体负荷,也许短期会看到训练效果,但不利于身体的长远发展,甚至减少运动员的运动“生命期”。2008年6月刚入伍的学员孙慧就在卢教练的精心指导下,短短半年时间,就拿到了十一运会的“入场券”。

  为了保障好运动员营养配餐,军需助理员武飚三年多的时间,几乎跑遍了国家队、黑龙江、吉林等冰上项目队、大大小小食堂10多个,找院校专家,学营养学,科学配餐。

  三年以来,基地所有教练员,全部分别被派出进修过,借助国内外相对成熟的科研培训机构、设施、师资等资源,学习先进的执教理念和方法。

  “一切为了运动员,一切围绕运动队。”悬挂在八一速滑馆的这句标语,正体现着基地上下对竞技体育、对冰上事业的执着追求,那就是向着更高、更快、更远、不断攀登。

  本报通讯员 沈春阳 吴青桦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第十一届全运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