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至4月12日,短短10天内,青岛出色承办了十一运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个冰上项目的比赛。两场齐聚国内顶尖高手的“群英会”,共产生10枚金牌,最终被黑龙江、山东和吉林三支队伍瓜分。作为国内最重要的一项赛事,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历来被视作中国体育发展的“风向标”,在青岛赛区承办的两个冰上项目比赛圆满落幕后,记者发现,中国冰上项目的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
“吉黑争霸”已成追忆
由于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吉林和黑龙江是我国冰上项目开展最为普及的两个省份。历届全运会冰上项目比赛,“吉黑争霸”的主旋律百奏不厌。以短道速滑项目为例,迄今为止产生的26枚全运会金牌,恰好被两队“平分秋色”。
不过在本届全运会冰上项目比赛中,黑龙江队的如日中天与吉林队的日渐式微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两队的实力对比已完全不在同一个重量级:青岛赛区产生的10枚冰上项目金牌中,黑龙江队获得了其中的8枚,而吉林队仅凭借老将李成江在最后结束的男子单人滑项目中获得金牌,才捍卫了最后的荣誉。算上之前在沈阳举行的十一运会大道速滑比赛,吉林队在十一运会上仅获2枚冰上项目金牌,跌入历史最低谷。
最出人意料的当属短道速滑比赛,该项目在1993年七运会时正式进入全运会,吉林队包揽了那次比赛的全部4枚金牌,并在此后长期把持主动权。直到十运会,拥有杨扬和王濛的黑龙江队才首度战胜吉林队,获得了6枚金牌中的4枚。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如果说十运会对于黑龙江短道速滑队来说仅仅是打了一个翻身仗的话,那么这次,他们则以囊括6枚金牌的方式,酣畅淋漓地取得了“天王山之战”的完胜。
花样滑冰比赛里,黑龙江队再次显现出不可撼动的实力:双人滑和冰舞比赛,他们都包揽了金银牌。即便30岁的李成江为吉林队获得了一枚宝贵的男子单人滑金牌,黑龙江队却牢牢占据住第二至第四的位置。赛后,李成江已明确表达了退役的想法,吉林队这一优势项目面临“失守”之虞。
黑龙江队的大获全胜,得益于该省雄厚的后备人才储备。目前,黑龙江省的哈尔滨、齐齐哈尔、七台河、佳木斯、牡丹江市都拥有各自的青少年冰上项目队伍,稳如磐石的金字塔基,保障了金字塔尖的傲然耸立。
山东要在“冰上版图”分杯羹
十一运会短道速滑比赛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兰立曾表示:“冰上项目靠自然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北方地区,如吉林、黑龙江也是靠人工制冰。据我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冰场在南方修建,冰上运动在地域上的限制会越来越小。”
兰立所说的南方,应结合国家体育总局“北冰南展”战略来理解。1993年,国家体育总局开始实施“北冰南展”计划,即向黑龙江、吉林两省以南的地区推广冰雪运动。如今,这一计划初见成效,上海、杭州等地都建起了高标准的冰场。
但应该看到,这一计划的进一步推行仍任重道远。以短道速滑项目为例,目前国内“货真价实”的短道速滑队仅有黑龙江、吉林、解放军和江苏四支,其它参加全运会短道速滑比赛的队伍,都是在赛前以交流的方式从黑龙江队或吉林队引进队员。
三天前,刘艳为山东队获得了首枚全运会冰上项目金牌。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那样,山东队引进刘艳绝不是看重一枚全运会金牌,而是想以此为契机向全国体育界宣告:志在完成由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转变的山东要成立冰上运动队了。
目前,省体育局的初步设想是委托已拥有世界一流冰场的我市来组建队伍。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后,我市已接到不少著名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自荐,希望能来青岛执教或发挥对青少年选手的“传帮带”作用。青岛孩子向来具备羡煞旁人的体育天赋,十一运会冰上项目在我市的成功举办更是使为数不少的青岛孩子爱上了这项运动。我们坚信,假以时日,土生土长的山东选手一定会在全运赛场乃至冬奥赛场上获得金牌。
老将风光难掩新秀光芒
如果您观看过十运会花滑比赛,再来欣赏十一运会花滑比赛,也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两届比赛,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和双人滑的金牌得主并未发生任何改变,冰舞金牌虽然易主,但6位奖牌获得者有5位在十运会上获得奖牌。不过不要被这种表象所迷惑。老将风光的同时,后起之秀的初露峥嵘,也是十一运会花滑比赛的一大特点。
“她们的表现让我很有压力感。”这是刘艳在获得女子单人滑冠军后,对获得银牌和铜牌的李子君和耿冰娃给予的评价。虽然这次比赛,12岁的李子君和14岁的耿冰娃,以及获得第六的13岁小将张可欣并没有对刘艳造成实际上的威胁,但她们的年龄优势和巨大潜力却是24岁的刘艳所不具备的。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几年,这三名小将随时都能实现对刘艳的“抢班夺权”。
三名小将的异军突起,与她们为期半年的美国留学经历密切相关。作为中国女子单人滑的“希望之星”,李子君、耿冰娃和张可欣此前已在美国跟随曾培养出陈露的功勋教练李明珠训练了半年,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全运会后,她们仍将返回美国进行训练。
对于这种“送出去”的培养模式,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赵英刚推崇有加:“我国男女单人滑水平一般,在亚洲还不如日本和韩国,耿冰娃、李子君等人仅仅在美国训练半年,效果就立竿见影。我们会继续按照这个思路对她们进行培养,使她们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水平再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孙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