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乒乓球队多少梦想在放飞 下个张怡宁这里启航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3月02日07:58  新京报

  

孩子们弱小的身上背着沉甸甸的冠军梦,那也是家长们的梦。从这条羊肠小道走向巅峰,除了努力,还需要一定的运气。本报记者 孙海光 摄

  在大兴庞各庄的北京乒乓球基地,张怡宁等国手的巨幅照片遍布场馆。8岁的河南女孩邓圣媛和其他30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孩子一样,做着下一个张怡宁的梦,她已经在这里练了两年。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有乒坛一姐的未来。

  每日7时,闹铃响起,10岁的邓圣俐便会摇摇与自己头对头睡着的妹妹邓圣媛,姐妹俩随即开始一天的生活:7时30分吃早饭,上午语文、数学、英语3节课,下午和晚上则是5个小时的乒乓球训练。这样的生活,她们已过了2年。“不想家,我就是想拿冠军。”邓圣俐的话音很小,与她扣杀球的样子相去甚远。姐妹俩身后的墙上有张怡宁的大幅画像,那是她们的共同偶像,不过妹妹还有另一个偶像———王楠。

  与邓家姐妹一起在北京乒乓球基地训练的还有二十多个孩子,他们都怀揣同样的梦想———成为下一个张怡宁。

  追梦 西瓜之乡

  有群孩子想当冠军

  从南礼士路坐937路公交车,31站后到达庞各庄,下车再花10元钱打黑车,从瓜乡桥往东很快就能找到庞各庄中学,北京乒乓球训练基地就在这里。春寒料峭,学校周边是荒凉的西瓜地。校门口,安静得可以听到不远处京开高速路上的汽车鸣笛声。

  2007年,北京乒乓球队在庞各庄设立训练基地,从孩童中找寻下一个张怡宁。如果发现好苗子,会第一时间把他们注册为北京队队员,随即为其转学籍。即便几年后未能成才,北京队也会尽可能让孩子们通过特招等方式上大学。

  对这些孩子来说,选择乒乓球便意味着放弃了原本属于他们的童年乐趣。基地目前的30个孩子来自天南海北,他们都有同一个梦想,而最初的梦想大多来自家长。成为世界冠军是家长的梦,这只能通过孩子来实现。

  在这里,吃住训每月1500元,对很多家长来说不是很高。一旦成为世界冠军,这些付出和花费就不算什么了。队员大都两到三人一个房间,屋里简单地摆放着床和柜子。课余并没什么活动,楼道活动室内有一台电视机,公用电话只能接不能打。不过,对孩子们来说,空余时间并不多,每晚训练到9时30分,1小时后熄灯,次日7时准时起床。

  每周六下午,一些孩子会被接回家,而那些来自四川、浙江的孩子则要住校,休息时间很宝贵。这一天,他们大都睡个懒觉,然后洗洗攒了一周的衣服,再拼个黑车去趟黄村———大兴县城所在地。在那里,他们可以暂时享受和年龄相符的乐趣,上网、买衣服、吃顿肯德基。晚上7时前,必须赶回基地。

  “以前这边还有生活老师,但队员们都只听教练的,后来我们就什么都包了。”高魁莲整理着手中的训练日记,从吉林体院退休后,她来这里时间不长,但从教几十年的经验让她知道如何管这群孩子。“生活温馨化、管理军事化、训练技术化,这是我的要求。”高魁莲曾培养过唐娜等队员,她来这里后,让孩子们打了一个大循环,按国家队模式分成了一、二、三队。

  筑梦 孩子的路

  爹妈在精心设计

  2月26日下午2时刚过,邓家姐妹便从被窝里爬起来。有风,她俩一路小跑,馆内没开暖气,有些凉,30个孩子在高魁莲的带领下热身。随后,队员们按一、二、三队分开训练,一直持续到5时30分,晚上还有两个小时。这样的生活,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训练中没人说话,喝水和去厕所也要请示一下教练。

  来这里之前,邓圣俐在丰台二小读书,在北京做生意的父亲邓富德每天都会带她去实验小学练球。一年后,邓富德把女儿带到丰台体校练了一段时间。随后,在朋友的介绍下,邓富德找到了王立波,后者是北京乒乓球队训练基地主任。在看过邓圣俐简单训练后,王立波收下了她。几个月后,邓圣俐来到大兴训练基地,与她一起来的还有小两岁的妹妹邓圣媛。

  “我找了很多地方,教练都不咋地。”来自河南周口的邓富德说他不会打乒乓球,但一两节课就能看出教练“用心不用心,有没有水平”。邓富德现在与王立波及基地的两个教练经常通话,随时关注女儿的训练情况。基地每个月都会大循环比赛,成绩好的可以随时调至二队,进入一队后便会有机会和北京二队队员交手,那将是他们进专业队的跳板。邓圣俐和妹妹还在三队,姐姐是横板,妹妹是直板。

  “还是想让孩子打出来,退一步说,即便是打不出来,也算有一门特长,将来读书和就业都有好处。”邓富德不会打乒乓球,但他知道怎样培养女儿。每周六,他都会去大兴将孩子接回家,妻子会给女儿做点好吃的。春节返京后,邓富德租了一张乒乓球桌,“家里刚好也有地儿,假期姐妹俩的训练从未停过。”

  邓富德想让女儿走专业队员的路子,不过他也不得不做好“万一”的准备。“其实不管怎样,大学必须上。就算进了专业队,退下来也要去读大学。”与前两年相比,孩子读书的时间少了很多,现在只是上午有3节课,根本没时间温习,“那边就有学校,去年寒假成绩还可以,只比在丰台二小时差了一点点。”

  圆梦 无缘塔尖

  那就进象牙塔吧

  下午2时30分,开始训练了。19岁的高仁仍坐在场边安静地贴着胶皮,在基地做了快两年的老大哥后,他要离开这里。今年9月,他将成为北京邮电大学的一名学生,入学的跳板便是乒乓球。从5岁多开始打球,高仁走过的路,是典型的中国乒乓球人才培养模式,进专业队无望或打不出来时,上大学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元旦那天,高仁和另外一些队员在北邮参加了考试,作为国家一级运动员,他很轻松就拿到了第一名。“乒乓球对我的帮助很大,”高仁说,他在2001年就拿到了国家一级运动员证书,在北京队5年间,多次参加全国甲级、乙级联赛,是一名老队员了。

  父亲喜欢打羽毛球,母亲从事着音乐教育工作,与乒乓球不搭界的家庭最终却让高仁选了这个在中国最流行的项目。在东城区业余体校练了5年,高仁转去什刹海体校。2002年,高仁进入北京队,用他的话来说,这个选择尤其重要。“如果在体校没练出来,就只能老老实实地上中学,乒乓球以后就只是一个业余爱好。如果成绩不错,就进专业队,这意味着几乎一辈子要跟乒乓球打交道。”高仁选择了后者,但这并没能让他出人头地,尽管他在北京队时常与马龙等人一起训练。

  在北京队的几年间,高仁打过一些甲级、乙级联赛,但始终没有机会参加最关键的比赛,那几乎是进国家队的惟一机会。“知道许昕(卡塔尔赛男双冠军)吗?以前打新星杯(全国青少年比赛)时,他第一,我第二,单双打都是。”高仁笑着说多少有些遗憾,“我不会后悔,在国内要想打出来,除了成绩,还需要很多因素。我也不会嫉妒他(许昕),人家拿冠军,我替他高兴。”高仁说做运动员这些年,他的心理素质比同龄孩子要好很多,尽管文化课要差一些,但在大学和今后的生活中,他不会比任何人差。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09年国际乒联巡回赛专题 

更多关于 乒乓球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