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2月27日体育专电(记者郝薇薇 颜秉光 呼涛)这必将成为新中国冰雪运动六十年历史上鲜亮的一页。27日,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女子冰壶比赛完美收官,中国姑娘战胜世界冰壶强队加拿大夺得冠军,拿到了中国人在世界综合性冬季运动会集体项目上的第一块金牌。
首金固然金光闪闪,冰壶运动在中国“比赛热民间冷”的尴尬局面却依然存在。
创造历史之后,中国冰壶将滑向何方?
起步晚进步快 中国女“壶”创造奇迹
冰壶运动16世纪起源于苏格兰,最初是人们在冬天结冰的池堤或江河上进行的一种类似滚球的游戏。既能娱乐又可健身,素有“冰上桌球”之称的冰壶在欧美拥趸无数,尤其加拿大,更是从9岁孩童到90岁的老人,人玩人爱。
然而,就在十几年前,“冰壶”对中国人来说还只是一个无法生发任何想象的陌生词汇。1995年,在世界冰壶联合会的大力推动下,由日本出人、加拿大出技术在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冰壶培训班。
“学员练什么的都有,田径的、速滑的、冰球的。”本届大冬会冰壶竞赛部主任许水生是培训班70多名学员中的一位,而他的“同学”、本届大冬会带领中国男“壶”夺取铜牌的张为教练当时是哈尔滨体校的舞蹈教练。然而,就是这样“生拉硬拽”起的中国第一支冰壶人才队伍到1998年时已是人去楼空。
2000年,中国第一支冰壶队哈尔滨市队艰难成立,2003年,第一支国字号队伍诞生,同年,中国加入世界冰壶联合会,自此,世界冰壶赛场才有了中国运动员的身影。
然而,就是用这短短的六年时间,中国冰壶人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2006年中国女队获得世锦赛第五名的好成绩,时隔两年,在加拿大弗农举行的2008年世锦赛上,中国姑娘曾两度击败冰壶“梦之队”加拿大队,获得亚军,而男队随后在美国北达科他州举行的男子世锦赛上夺得第四名,同样创造历史最佳战绩。据说,那一届的女子冰壶世锦赛在加拿大创造了93%的高收视率,而这一切皆缘起于中国女“壶”在赛场上掀起的“东方旋风”。
先认知后普及 “冷门”项目“无奈”两步走
中国冰壶为何进步如此神速?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冰球部主管冰壶项目的副主任李东岩认为,这是依靠了举国体制的保障,走了一条多出国训练、多与高水平队伍打比赛的发展“捷径”。“没有国家的经费支持,任何一个项目都很难短时间内有很大提高。”目前,中国队每年约有7个月的时间在加拿大训练。
此外,正如中国体育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所证明的那样,从项目发达国家聘请高水平外教也是竞技成绩迅速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据李东岩介绍,中国冰壶队先后聘请了4位外教,他们带来了崭新的冰壶运动理念,帮助队伍加深对冰壶这个项目规律特点的认识。
带领中国女队夺取本届大冬会金牌的加拿大人丹尼尔·拉斐尔说过的一段话耐人寻味:“中国队员每天都在练习冰壶,而在加拿大,绝大多数冰壶运动员都是白天工作一整天,晚上和周末训练。”
其实,中国冰壶队选择这种全日制的训练生活多少也是无奈之举。冰壶在中国是个绝对“冷门”项目,若要推广,先得打下一定的“知名度”。“首先要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吸引社会的关注,引起国家的重视,这是第一位的;之后才谈得上普及,比如观众来到现场或在电视上看到比赛,知道的人多了,觉得这个项目挺有意思,然后产生亲身参与的愿望,而这是第二步的问题。”李东岩说道。
如果没有申雪/赵宏博,花样滑冰也许不会在中国拥有如此高涨的人气儿,而如果没有韩晓鹏和李妮娜,很多人也许一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比赛也不会看。先认知再普及,也许无奈,但也明智。
竞技体育还是大众健身 中国人玩冰壶很合适
尽管中国冰壶在短时间内迅速走向竞技体育的“塔尖”,尤其女“壶”已提前拿到温哥华冬奥会入场券,但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塔基”并不宽厚扎实。
单从竞技体育角度来看,中国从事冰壶运动的只有百余人,专业冰壶馆3个,哈尔滨2个,北京1个,专业队伍只有哈尔滨市队和黑龙江省队等寥寥数支,北京的队伍也只是业余水平。而在冰壶强国加拿大,注册选手高达百万,专业冰壶馆上万,冰壶俱乐部无数。
作为第一代冰壶人,许水生见证了中国冰壶艰难的成长历程。“场馆实在太少了,青年队的孩子,上冰都得等到晚上一两点钟,别人不用的时候他们才能上,而且还不是专业的冰壶馆,就是普通的滑冰场。”
除了场地,昂贵的设备也是限制冰壶发展的一大障碍。冰壶比赛用的溜石必须以不含云母的苏格兰天然花岗岩打磨而成,一套高级冰壶(16个)需要12-13万,普通的也要4-5万。而一套高档的冰壶个人装备(冰刷、冰壶鞋和运动服)少则1千,多则4-5千。此外,中国还缺少相关的专业人士,本届大冬会冰壶场地的制冰师便是从加拿大和苏格兰专门请来的。
其实,冰壶是一项很适合亚洲人开展的运动,动静结合,注重技巧,对体能没有过多要求,更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用中国女队队长王冰玉的话说,这是一项“充满东方人智慧”的运动。目前,日本和韩国也都在竭力推广这项运动。
事实上,冰壶也在吸引国人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大冬会冰壶比赛刚开始时观众只有600多人,而最近几场比赛,人多的时候能够超过3000人。
在哈尔滨做生意的王先生就是看了三场大冬会冰壶比赛的电视转播才“动心”到现场看比赛的。“我喜欢冰壶在冰面上滑行的美妙感觉,要是自己有机会参与,我就不打羽毛球改玩这个了,”王先生半开玩笑地说,“不过,这好像不是老百姓的运动。”
其实,冰壶完全可以放下“贵族运动”的身段,场馆不一定要大,冰壶也可以磨来磨去反复使用;或者只是在冰上,画几条线,放上石头代替。曾几何时,网球和保龄球在中国也是一项奢侈运动,随着国人日益富裕也逐渐普及。所以,当冰壶积攒了足够的群众基础,就会有国内外投资者去主动开发这项运动的市场。场馆多了,玩的人多了,成本也不会那么高昂,而看似“高不可攀”的冰壶也会更加“亲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