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是中国目前唯一跻身世界前列的雪上项目,因其极具观赏性,更因有2006年都灵冬奥会女子银牌得主李妮娜的出场,昨天原本冷清的亚布力赛场吸引了近千名热心观众,同时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7时48分,满载着数百名记者和观众的哈尔滨至亚布力南站的列车由哈尔滨火车站准时开出,由于昨天白天到夜间黑龙江普降小到中雪,列车所经之处,白雪皑皑,一派银装素裹。
两小时后,列车抵达亚布力南站。寒冷成为这个著名滑雪胜地带给人的第一印象,山风吹到脸上如同刀割般,很快我就感到唯一裸露的脸颊已经被冻的有些麻木了。但是,急于采访比赛的记者和欣赏比赛的观众,似乎对寒冷有些“麻木不仁”,大家急匆匆向着同一个目标奔去。
比赛在11时30分正式开始,但是提前一个小时到达的观众很快就让不大的看台座无虚席,出于安全考虑,动作稍慢的观众不得不站在围挡外观看。一位现场安保告诉记者,这是本届大冬会开赛以来,亚布力赛区第一次来这么多的观众和记者。
现场观众以亚布力周边城市的“本地人”为主,但也不乏一些专程来观看大冬会的旅游者。哈尔滨的吉先生是一家三口前来观赛的,他说:“今天是周日,带着6岁的儿子来主要是培养他对冰雪运动的兴趣,作为哈尔滨人如果不喜欢冰雪运动那怎么行?”再看看小家伙,脚蹬雪地鞋,身穿羽绒裤、羽绒服,头戴只露着双眼和小嘴的头套,简直是全副武装,非常可爱。记者问他冷不冷时,小家伙摇摇头,喃喃地说:“不冷。”
与吉先生培养儿子兴趣不同,广东揭阳的陈先生则是专门挑选了大冬会这一特殊时间,来哈尔滨进行冰雪之旅的。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雪,更没现场看过冰雪比赛,这次大冬会算是圆了他的愿望。来自广东的陈先生显然低估了亚布力的寒冷,只穿普通旅游鞋的他,虽然在哈尔滨现买了一件羽绒服,但不一会儿还是冻的不停地在原地跺脚。他说:“爽啊。虽然冷点,但是看到群山被白雪覆盖,听着脚下厚厚的积雪被踩着发出的‘吱吱’声,还有时不时因为脚下打滑摔倒,冷点也不算什么。”
经过一番几乎没有悬念的比赛,李妮娜毫无争议地轻松夺得这枚金牌,她的队友程爽和代爽飞分获二、三名,这让近千名在寒冷中为中国姑娘助威的观众十分开心,当3名中国姑娘站在领奖台上时,整个赛场成了欢乐海洋。
但是,由于昨天亚布力赛场的风力较大,原定的跳台滑雪男子团体、北欧两项团体和男女超级大回转比赛全被取消,这让观众有些遗憾。
与这种不可抗力的气象原因造成的遗憾不同,记者此次亚布力之行所遇到的其他遗憾则是人为的。
开往亚布力的列车由9节车厢组成,在亚布力南站不远处,所有乘客被要求进行安检,而安检大厅只有三四台安检机,数百乘客只能是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露天排队等待。当记者们询问安保人员赛会工作人员或媒体通道时,被告知“没有”,一位北京记者当即提出这不符合国际比赛惯例,经过赛会志愿者的再次交涉,安保人员总算同意让记者们先行安检。但是,在安检大棚内,一块写有“媒体通道”的牌子赫然在立。当记者们急于通过安检时,一位安保人员竟然对正在通过屏幕观察安检的安保说:“慢点,他们越急咱越慢。”果然这位安保人员以怀疑那位北京记者包中有违禁物品为由,进行开包手检,并称:“我怀疑有问题就有问题。”态度相当蛮横。
到达赛场后,记者连问几位志愿者“记者席在哪儿”,得到的回答都是“不清楚”,寻找指示牌也没找到。更可笑的是,因为这次大冬会的记者证件都是用数字和英文字母进行标识区别,安保人员竟然无理阻止记者进入,原来他不认识赛会记者证!
下午记者乘大会提供的汽车踏上返回哈尔滨的路程,在封闭的空调大客车上,记者们突然闻到一阵阵的烟味,仔细观察,发现竟然是司机正一边开车一边吸烟,这种既违反交通法规又有失公德的行为被记者们指出后才停止。
特派记者 刘长周 (本报哈尔滨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