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慧
从北京到哈尔滨,从酷暑到严冬,地点迁移挡不住他的步伐,气温转变冷却不了他的热情。现年76岁的刘丕承老人刚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载誉凯旋,便直奔大冬会志愿者报名现场,他真诚地表白自己的心愿:“就想为大冬会做点贡献。”
“俄语就是我的第二母语”
刘丕承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生于1932年的刘老自幼和苏联小伙伴嬉戏玩耍,上学时接受的是苏联老师的纯俄语教学,17岁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还没毕业就到哈尔滨汽轮机厂做了俄语翻译。
“俄语对于我来讲就像是第二母语,我愿意说俄语,也愿意用俄语和人交流。”得知记者曾留学俄罗斯,老人便兴致勃勃地直接用俄语和记者讲述起自己的奥运志愿者面试经历。“我去面试,屋里坐了一排考官,我没等他们问就用俄语自我介绍了一大段。后来,满屋子的考官只问了我一个问题:‘您妻子是俄罗斯人吧?’我说:‘她是中国人,还是教语文的老师呢!’”
后来,刘老以俄语面试第一名的身份顺利成为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城市志愿者。
“我可是昌平唯一懂俄语的城市志愿者”
“别人三天一个班,我是天天上班,组委会还经常派车接我去别的地方增援。”提起在北京的志愿服务经历,老人一脸的自豪。
有一次,一个由12名老人组成的乌克兰观奥团不小心走散了,可他们既不会讲汉语,也不会说英语,语言不通,周围行人也都帮不上忙。正急得满头大汗的时候,一位老人看到了城市志愿者服务站,就赶紧跑过来求助。恰好刘老正在那里增援,一开口,他流利的俄语就把乌克兰老人乐坏了,“我给他们的伙伴打手机电话,让他们坐上出租车,又和司机师傅讲明了地点,”刘老兴奋地伸出两根手指,“你猜怎么着?20分钟,就20分钟,12个老人全聚齐了!”
送走这12位乌克兰老人时,老人们都激动地拥抱刘老表达感谢。“他们抱着我说北京的志愿者太厉害了,在街头随便拉上一个都能讲那么纯正的俄语,”刘老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他们不知道,我可是昌平唯一懂俄语的城市志愿者。”
“需要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刘老在哈尔滨生活了几十年,对哈尔滨的街道了如指掌,谈起哈尔滨的景点更是如数家珍。“能在家门口当志愿者是个难得的机会,”老人认真地说,“我身体好,安排我到哪儿做志愿工作都行,需要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晚点累点无所谓,大冬会不就开十几天么,我身体好,挺得住。”
当过俄语教师的刘老并不满足于仅仅利用自己的俄语专长做志愿服务。“我感觉俄语志愿者的数量还是不够多,我当过俄语老师,如果有机会,我想多教些志愿者学俄语。”
谈及对未来的期待,老人希望能为普及俄语知识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咱们黑龙江省和俄罗斯紧挨着,发展边贸需要懂俄语的人才,我愿意教更多的人学俄语,算是为家乡做点贡献,也就知足了,”刘老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