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张怡宁是在一次公益活动上,跟俱乐部的队友一起来到某所小学校,她化身乒乓校队的“班主任”,为喜爱乒乓球的孩子们带来一堂丰富多彩的“乒超大课堂”。那天,她还在发烧,但她的脸上没有丝毫的倦容和病态。戴着红领巾,握着球拍,在一群孩子之间的张怡宁并不像“看上去那样酷”,手握球拍跟孩子们一板一眼地对练,时不时还停下来认真地指导着“小对手”,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张怡宁坦言,“我特别喜欢孩子,看到他们,就想到当初自己。”
张怡宁自认是一个颇有天分的孩子,“小时候学打乒乓球,有的小朋友一、两个月才能学会的技术动作,我可能只要一两天就学会了,总是走在别人的前面”,不过,张怡宁有今天的成就并不仅仅是靠天分,“那时候我每天都会按照计划完成训练任务,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当天的训练量必须保证,节假日大家都出去玩的时候,我必须练球,可以说,我就是在乒乓球房长大的。” 但张怡宁对此并没有遗憾,“毕竟我吃的是乒乓球这碗饭,这是我的事业,我认为很值得。”
当天指导孩子,张怡宁都是手把手地传授和因材施教,她坦言,这跟她从小受到的训练方式分不开,“我刚开始学习乒乓球的时候,是舅舅手把手教出来的,而且每天都在多球练习。” 张怡宁回忆道,“那个时候,我只比乒乓球台高一点点,力量也不够,什么都不能做,只好先熟悉球,而舅舅也是教我练球重数量而轻质量。毕竟乒乓球有很多技术,正手反手上弦下弦,如果不是天天摸球天天练的话就很难掌握动作的精华和要领。”在她看来,正是当年舅舅为她打下的深厚底子,基本功扎实的张怡宁在乒乓球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练了一年多,教练便意识到她的天分,早早地将她划为重点培养对象。而后来不管换了多少教练,每个人都对张怡宁悉心栽培,这也令成为世界冠军后的张怡宁每每想到教练,都满怀感恩。
这并非张怡宁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张怡宁。“乒乓球的群众基础很强,而小朋友能够跟平时电视上才能看到的国手进行互动,提高一下球技,无论是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还是训练都会是一种鼓励和动力。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带给他们快乐,让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回忆。”
说到这里,张怡宁还向记者透露了她心中的一个小秘密,“我们小时候接触一线队员的机会很少,只有一次是北京队的周树森指导到东城区体校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最后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希望你们之中能走出一位世界冠军’,当时妈妈也受到很大触动,她自己就偷偷地想过,希望我能成为那个人。”此时,害羞又自豪的表情分明刻在她的脸上。
事实上,留下美好回忆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张怡宁也充分感受到一种快乐,“这是生活而不是赛场,不需要接受残酷的压力和结果,可以抛开输赢享受乒乓球的乐趣,其实生活中好像没有什么事能让我特别着急或激动,心态一直比较平和,可能这就是生活中真实的我吧,张怡宁就是张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