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30日电(记者叶锋、肖春飞)上海为2011年游泳世锦赛专门兴建的“东方体育中心”工程30日在此间打下第一根桩。这一在黄埔江畔拔地而起的大型体育建筑群,将有效地补足赛事云集的上海近年来在体育设施方面相对落后的“短腿”。
首次为游泳世锦赛专门兴建大型体育中心
2007年3月24日,上海赢得2011年游泳世锦赛的举办权,成为继日本福冈之后第二个举办此项大赛的亚洲城市。2011年游泳世锦赛将进行游泳、花样游泳、水球、跳水和公开水域游泳五个项目的比赛,预计将有超过17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名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和工作人员来沪。上海市体育局局长于晨称,这是上海迄今承办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比赛密度最高的奥运项目赛事,“我们急需建设一处能满足这样高级别体育赛事需求的体育中心”。
据介绍,30日开工的上海东方体育中心位于黄浦江南延伸段ES4单元中的01、02地块,临近建设中的世博园区。该中心包括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室外跳水池、新闻中心及停车场、公交站点等相关配套设施。项目由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公司提供设计方案,总用地面积34.7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2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人民币20亿元。项目计划于2010年年底竣工,2011年7月投入使用。
记者在效果图上看到,用于举办跳水比赛的室外跳水池坐落在人工湖的岛上,屋盖结构为一个半月形平面。在开放式的坐席上,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整个东方体育中心,同时纵览黄浦江两岸的景观。而综合体育馆的外形是一个上卷的波浪,游泳馆则由一个拱形体的排列构成,犹如层层波浪冲刷在平缓的沙滩上。整个建筑群体现了外部环境与建筑本身的自然结合。
于晨同时表示,在功能布局、软硬件设施、节能环保等方面,东方体育中心的游泳场馆借鉴了“水立方”等著名体育场馆的经验。
补足“赛事大市”体育设施的“短腿”
虽然竞技体育长期处于领先地位,F1、网球大师杯等国际大赛云集,全民健身开展也十分活跃,但近年来,寸土寸金的上海的办赛及健身场地、设施却相对落后;在综合性特大体育场馆方面,上海可以说仍在“吃”1997年八运会留下的上海体育场等“老本”。
据于晨介绍,目前上海有各类体育场馆31座,基本以中型规模场馆为主,体育设施总体数量不多,综合性特大型场馆数量偏少,其中游泳场馆少、规模小的特点更为突出。从地域来看,目前浦东新区只有三座较大的体育场馆,缺少承接世界和全国顶级赛事的大型体育设施。相对于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上海的体育设施仍显不足。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上海人均体育占地面积1.71平方米,远落后于北京的2.3平方米及广州的2.72平方米。
这些“短腿”导致目前上海还不具备举办游泳、羽毛球、冰上项目等体现上海城市文化特征、市民参与性强的世界顶级赛事的硬件条件。
于晨表示,东方体育中心建成后,将提升上海体育设施等级,优化上海体育设施总体布局,形成浦东、浦西两个大型体育中心的格局。同时,这一大型体育建设工程也将产生“溢出效应”,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黄埔江畔将出现“体育公园”
对东方体育中心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于晨表示,东方体育中心定位于“能满足国际最高级别体育赛事标准要求的、多功能的、综合性的体育中心”,同时也是上海体育训练的重要基地及市民开展体育锻炼、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据介绍,2011年游泳世锦赛后,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将用于承办单项国际游泳赛事,供国家游泳队和上海游泳队训练以及向市民开放。
于晨还介绍,届时将建设足够多的小型体育设施,在黄埔江畔建成以东方体育中心为核心、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体育公园,其中不少于10%的面积将用于建设各种体育场馆和设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