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芬注定是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焦点人物。纷纷扬扬的“奖金门”事件还未有定论,清华跳水队面临解散的新闻又将于芬推到了风口浪尖。作为中国体育界冲击旧的运动员体制的领军人之一,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于芬表示清华跳水队不会解散,一定会坚持下去,当然,于芬并没有回避一个现实:从辉煌时候的30多人到如今只有4名队员,这支有11年历史的队伍正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11年的时间 从1个人回到1个人
1997年,酝酿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清华大学,一直在寻找高水平的教练和可做的体育项目。而从小在专业队成长起来的于芬对清华把运动队当作学科研究的做法很感兴趣,双方一拍即合。
刚组队时,队里只有3名队员和于芬一个主教练,没有人觉得他们能成气候。直到伏明霞在清华复出并在悉尼拿到奥运冠军,情况发生了改变。清华跳水队在最辉煌的时候,曾经有30多名队员,除了伏明霞,还培养出周吕鑫、王鑫、林跃、劳丽诗等一批名将。“周吕鑫那批是最好的时候,他们读书也好,早上上课,下午训练5个小时。”昨天于芬说这话的时候,她只有7个队员,4个正式队员,另外3个来自中国香港、美国,“现在人越来越少了,前两天助理教练也办理了离队手续,就剩下我这1个主教练。刚刚建队那会儿就是我1个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又剩下我1个人了。”于芬感叹道。
双注册制被取消 清华苗子纷纷“逃离”
如果追溯清华跳水队的危机,可以一直追到2001年10月,那个时候曾专为清华队而设的双注册制被取消,双注册制取消,意味着在清华注册的队员不能再代表各省市参加国内各级别的比赛,注册在省市的队员也不能代表清华参赛。清华队与地方队的关系一下子紧张起来。这一年,后来获得雅典奥运会冠军的劳丽诗离开清华回到广东队。
渐出成绩的清华队学员屡屡被地方队抢注,有些孩子甚至不辞而别。2004年年初,林跃和王鑫突然出走清华。2005年3月,周吕鑫离开。2006年3月,何姿离开,6月,杨礼光离开。这些清华跳水队的苗子纷纷放弃此前签订的15年培训合同和在清华的学业,成为职业运动员,而最终的去向都是国家队,且不久便在世界大赛甚至奥运会上摘金夺银。“地方队想把队员送到清华来,却担心参加不了全运会、城运会,那怎么办?清华的运动员一旦取得了好成绩,就会进入国家队,回不了清华了,清华培养出来的运动员都退学进了国家队,拿了成绩,却跟清华和于芬没有关系。10年了,改变了很多,我们有很多的成果,但是缺少一个平台让我们展示。”
抢地盘,师徒反目 于芬:李成伟做人有欠缺
就在清华跳水队面临困境时,另一支跳水队却悄悄出现在游泳馆。带队的教练正是之前有媒体报道过的奖金代领人之一的李成伟,李成伟正是1998年1月清华跳水队招收的第一名队员。这支“新跳水队”有6名队员,根据前助理教练万家盛的说法,这支跳水队已经练了一个多月,每天的训练时间都很长,每天下午2点到7点。“开始还和我们错开时间练,我们在陆上,他们就在水里。可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大有取代我们之势,非常明目张胆,我们在哪里训练,他们就当没看见,也在哪里训练。都掺在一起了。”
对于这支“新跳水队”,于芬并不承认,“前不久有朋友问我清华是不是招过人,我说肯定没有。李成伟曾经是我的队员,他肯定不是助理教练。当年我没有选择李成伟当助教,是因为清华跳水队不仅仅注重成绩,还包括教书育人,李成伟在做人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体教结合真的错了吗 “清华跳水队决不解散”
在于芬看来,清华跳水队已经走过11年,到了一个总结期,“我们也在总结,在做下一步的决定前,要好好想想目前的问题。”体教结合的模式到底有没有错?这是于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想这肯定是没有错的。1998年我们到美国九所大学访问,考察国外学生运动员的建制和运行方式,发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为美国代表队贡献了16块金牌,这正好是中国国家队金牌的总数。”于芬特意提到了熊晴清。1998年,跳水队招进第一批队员,熊晴清从老家湖北沙市来到清华园。“熊晴清从清华附小到清华附中直到进入清华大学,她现在是清华经管学院二年级的学生。2001年的全运会还有大学生运动会,熊晴清都有很好的成绩。”
于芬说清华跳水队不仅要给队员打基础,还要让大学生了解跳水这项运动,“清华大学副校长的一段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于芬啊,也许现在看不到什么好的结果,但是不要小看了你的那些学生,他们以后可能就是企业家、国家干部,如果你能让他们真正地热爱跳水,他们说不定也会支持、赞助跳水事业。’”
于芬在清华开设的跳水选修课,已经从一个班扩充到了4个班,但是由于报名的人太多,学校只好通过抽签抓阄的方式决定上课的学生。“清华跳水队肯定不会解散,我们会坚持下去,虽然只有4个队员,但是我相信,星星之火,最终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