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绍州米尔海姆报道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德国羽协公布了一个轰动性的决定,来自于中国的王旭焱正式担任德国女子羽毛球队主教练,王旭焱与德国羽毛球协会的18年恩恩怨怨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46岁的王旭焱回顾完他的主教练之路,呷了一口咖啡,淡定地说道。
王旭焱是谁?
在准备前往米尔海姆探访王旭焱之前,记者曾试图搜索一些他的相关资料,但令人失望的是,即使是德国之声中文网页在报道德国羽毛球协会的消息时,也只能根据拼音拼出“王叙言”三个字,这与他自己的名字完全不相干。10日中午,当记者与王旭焱在一家亚洲面店里面对面地坐在一起时,这才揭开了这个德国主教练的面纱。
王旭焱的父母是湖北人,当年南下工作时,于1962年在广州生下了王旭焱。13岁的时候,王旭焱进入八一队羽毛球队开始接受专业训练。在人材济济的中国羽毛球坛里,王旭焱算不上是一个顶尖的选手,所以他没有获得进入国家队的机会。
“我是一个紧张型的队员,一到比赛就会紧张拉肚子。不过青少年的时候还好,那时不太懂事,所以我还拿过一次青少年比赛的亚军。年纪越大,比赛前越紧张。所以,当时跟随父母从八一队转到了湖北队后,成绩也非常一般。”46岁的王旭焱个子也将近1.80米,声音也并不洪亮,但是给人的印象是谈吐非常文雅坦诚。也许是因为与记者同年代的人,所以首次见面就一见如故。“在湖北队也只打了很短时间的比赛,24岁的时候就去湖北体院上了三年课,教练员培训,后来就在湖北体委三大队当教练,主要是带小孩。在国内,就这些了,总的就是觉得没有什么奔头。”
从球员的职业生涯来看,王旭焱并没有取得显赫的成绩。但是,这并不等于他就能够接受在国内过着平淡的生活。王旭焱的性格里或许具备了一种天生的闯荡基因,去国外看看另外一片天空,在他28岁的时候终于如愿成行。
艰辛的留洋路
1990年4月,王旭焱怀里揣着德国的签证孤身来到了法兰克福。他的签证是歌德学院的三个月语言签证,一个月2千多马克的学费掏空了王旭焱的腰包。
“那时候我还年轻,觉得天不怕地不怕。但是我一句德语都不会,到了法兰克福机场,连去哪里取行李都看不懂,更别说交流。我的签证只能读语言,不能上学,更不允许工作。怎么办?如果一直在歌德学院学语言,我也付不起。出来了,就不能这么学完几个月语言就回去,那算什么回事。”
那个时候,打羽毛球是王旭焱惟一的谋生手段。但他拿的是语言签证,他不允许代表德国俱乐部打比赛。他先是联系科隆体院,得到可以入学的答复后,他的朋友在办理手续时把材料都弄丢了,这条路被堵死了。无奈之下,他找到了法兰克福附近的哈瑙俱乐部,还算幸运,当时被中国羽协派到德国执教的中国教练徐权亨帮忙推荐,哈瑙俱乐部给了王旭焱两个月的工作时间,队员和教练一起当,不过,他还是不能代表俱乐部打联赛。两个月时间,王旭焱虽然只是挣了一点零花钱,解决了燃眉之急。
从哈瑙回到了法兰克福,王旭焱又在为自己的生存发愁。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王旭焱终于迎来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1991年,哈瑙俱乐部主席的儿子到朗根费尔德参加德国个人赛。王旭焱因为受伤只是抱着去看看的想法搭车同行。“当时我就带着伤上场,说真的,那个情景我自己都不相信,星期五我打了三场比赛,都赢了,但是得让人抬着我下场。就这么打了两天,最后我是进了半决赛。”王旭焱眼里泛着微红。这个周末也成为他命运的拐点。打完比赛后,朗根费尔德俱乐部的主席也被王旭焱感动了,他在赛后找到王旭焱,问他要不要来朗根费尔德俱乐部工作。
王旭焱当然想来了,但如果要拿到工作签证的话,王旭焱必须要回国重新办理出国签证,这样又将出现很多变数。幸运的是,朗根费尔德俱乐部主席找到了当地的市长,为王旭焱特批了签证。来到德国一年之后,他成为朗根费尔德俱乐部的羽毛球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