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李龙谋报道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冰球风靡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华北东北地区,曾有17支球队参加的联赛可谓当时的中国第一联赛,很多比赛也是场场爆满。中国男子冰球队也没有让人失望,力克日韩闯进了当时的世界冰球协会排名的B组(相当于现今的A组),在亚洲称霸一时。1981年在首都体育馆进行的世界冰球锦标赛B组的比赛中,由于球票紧俏造成大量球迷滞留,周边地区不得不实行交通管制,也成为改革开放后因为体育比赛而实行的第一次交通管制。
然而,随着NBA和欧洲足球登陆中国,加上冰球项目的地域局限性,越来越多的体育迷诞生在了公牛王朝和米兰盛世之中。几乎同一时刻,大洋彼岸,NHL也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由冰球大帝格雷斯基带领的油人王朝把冰球的魅力推向了整个北美。但是,他们并没有把NHL带到中国,于是,中国冰球在职业体育改革的前夕,与北美冰球联盟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擦肩而过。
以足球为代表的团体球类运动在中国职业体育的改革中开始了自己的尝试。钱,成为了中国职业体育,乃至后来的体育产业最重要的血液。但冰球的血越来越少。冰球每个球员的护具如古代的将军所佩戴的盔甲一般繁琐,往往一个球员一年的使用量就是上万元,更别说是一支球队了。没有经济的支撑,打冰球的小孩越来越少,赞助商更是不愿意投向这种地域性极强的项目。更重要的是,各个体育职能单位由于受到举国体制的奥运战略影响,开始砍掉冰球的经费,中国冰球开始萎缩。17支球队,如今只剩下哈尔滨、齐齐哈尔等三支球队。
随着中国崛起,中产阶级数量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能够负担起一个孩子对冰球爱好的渴望。而随着温室效应的增加,国人对冰雪项目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冰场建立在了华南华东等富裕的省份。广州在短短的两年间就拥有8座室内冰场,20多支业余球队。深圳也不甘落后,共有5座冰场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赌博业开始转投更具刺激和戏剧性的冰球项目,让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冰球这个极具观赏性的比赛。
上海也不甘落后,一年内就已经有三块冰场投入使用。老外和国人组成的业余冰球队经常在上海滩捉对厮杀。上海也开始重视体育产业的多样化,先后把中国鲨鱼队的亚洲联赛的主场经营权和中国女冰奥运会预选赛的主场经营权安在了上海松江大学城冰球馆。
而北京,则走在了所有城市的前面,不仅冰场数量居全国第一,各年龄层次的业余球队数量也雄踞全国之首,大约有4000多名12岁以下的业余球员参加各种比赛,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便是2006年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获得贝尔杯的北京虎仔队。而五棵松体育馆则成为了中国第一座具有北美冰球联盟标准的冰球场地,成为了NHL明年季前赛的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