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采访北京奥运188天纪实
我在想,世界冠军在日常生活中究竟会表露出怎样的一面,张宁并不冷,而且也不难接触,她是个追逐时尚的爱美女人,这与往日赛场上的争锋大相径庭,作为一个体育明星,这样的一面往往被人忽视,如此,便更加坚定我要随她拍摄艺术照的决心。
我翻出手机的电话本,找到张宁的电话,这是小姚哥临走前留下的,发了条信息:“姐姐,我是昨天上午采访您的辽沈晚报记者顾珍妮,采访中您说的拍摄艺术照的事儿,可以带我一起去吗? ”
过了20分钟左右,收到了张宁的回复:“我还没定好呢! ”我意识到此刻并不能罢休,“姐姐,那你什么时候去拍呢?带着我吧! ”
张宁过了一会儿回复说:“哈哈,具体的我还没有定,你就别跟着啦! ”她很客气地回绝我,然而此刻,我开始变得斗志昂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熊熊燃烧。
“姐姐,上次和我一起采访您的记者已经回去了,现在北京就剩下了我自己。看到家乡的人我会感到很亲切,所以我真的是拿你当作亲姐姐相处的,所以我希望你当我是妹妹一样……”信息发出后大约半个小时,张宁没有任何反应,我想,我的狂轰滥炸大概真的惹恼了她。
然而就在我已经绝望的时候,手机的短信音响了,张宁回复:“明天上午10点,在新世界旁边的施华洛见。 ”我举着手机在屋子里跳了起来,随后对张宁发信息千恩万谢。怎么办呢?我这么高兴……尽管采访尚未开始,但我已经开始为约下了张宁而窃喜,我开始逐渐明白,是怎样一种动力在支撑记者们孜孜不倦乃至鞠躬尽瘁。
次日采访出发前,我发信息告诉张宁,我已出发,张宁问:“你吃饭了吗?”我说:“还没。”“我在麦当劳,你想吃什么我买给你。 ”
我怔住了,我完全不敢相信。
9时55分,我抵达了约定的地点,看见张宁和一个女孩笑着挽手走来,通过张宁的介绍我得知,同行的女孩是她的“妹妹”李义。此后,她曾数次成为我对张宁采访的突破口,但最终都以采访未遂而收场。
张宁走进了化妆间,李义和我坐在等候区域的沙发里。 “我姐跟我说,有个记者要跟她一起过来,让我对你好点。 ”李义把从麦当劳买来的汉堡递给我,我接过汉堡说了谢谢,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大口地吃着汉堡,完全称得上狼吞虎咽。
在等候的时间里,李义给我讲了自己与张宁离奇的相认历程。 “最开始那时候,我从电视上看到我姐就觉得挺喜欢她的,但那时候我不知道她是我姐。 ”
李义说,因为自己在银行的窗口办公,所以经常接触一些办理业务的客户,张宁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是知名的体育明星,所以她一出现,几乎周围所有的人都会认出这个奥运冠军。
“不过我姐不爱笑,来办业务的时候都是板着脸,所以大家都不爱给她办,我就接了过来,她还是板着脸,我说:‘你总板着脸干嘛呀,你看,人家都被你吓得不给你办,就我给你办。’然后我姐听了之后就笑了,她一笑我觉得她特可爱,并不是表现出来的那样冷漠。 ”
与张宁的关系日益密切后,有一天,李义跟妈妈提起了这位新认识的大姐姐,妈妈说家里好像有位亲戚就在辽宁,而且女儿是奥运冠军……就这样,两家远亲再度相认,张宁果然是李义远房的一个姐姐。
到了下午4时,张宁仍旧没有拍完,中途我去摄影棚看过她一次,她依旧兴致高涨,所选服饰装扮特色鲜明前卫,为了不影响张宁在拍摄中的发挥,不久我便撤离了现场。
最终,这篇稿子并没有如我所愿地成为报纸上的一篇引人瞩目的文章,由于版面以及诸多因素的限制,它甚至没有被撰写为成型的稿件,尽管如此,我却从中获取了巨大的财富。
从与张宁开始短信联络,到拍摄艺术照的采访结束,整个过程所历经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我视作珍宝。逐渐地,我开始意识到,过程重于结果,我在北京多了个辽宁的姐姐,这是在报纸上发表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下期预告
在每日往返于驻地与后勤保障中心的过程中,在一位同行的建议下,我打起了刘翔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