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中国女排已经解散,但关于女排北京奥运会未能卫冕的原因仍在热议之中。谈及自己的失误,陈忠和教练总结为两点:一是对冯坤、赵蕊蕊等几员老将的状态调整不够到位,二是临场指挥“不尽如人意”。不过,若与以往七夺世界冠军时的阵容结构相比较,就会发现,中国队北京奥运会的失利,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必然因素。
“五连冠”的奥妙所在
对任何一支女排而言,夺一次世界冠军不易,连续获得世界三大赛桂冠更是难上加难。从1981年到1986年,经袁伟民开创,中国女排却实现了“五连冠”的辉煌。
昔日中国女排成功的经验有作风、技战术、教练临场指挥等多方面,但能够保持队伍的长盛不衰,很重要的一条是袁伟民教练适时、不断地给这支冠军之师输入新鲜血液,敢于、善于大胆使用新人,使得中国队在六年内,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充沛的体能。
1981年,袁伟民率队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翌年便毅然在主力副攻、接应两个位置上进行了人员调整,用梁艳、郑美珠分别换下了周晓兰、陈招娣。当时陈招娣27岁,周晓兰不过25岁。
1982年在秘鲁,中国女排又一次夺得世锦赛金牌后,1983年,袁伟民教练更是作出了“大换血”的决定,孙晋芳、陈亚琼、陈招娣等五名老将离队,杨晓君、苏慧娟等新人入队。
22岁的杨锡兰取代孙晋芳,成为主二传;20岁的杨晓君代替陈亚琼,与梁艳打对角,出任主力副攻。中国队的平均年龄,一下从25岁降到了22岁。
听到此消息,当时中国队的主要对手,包括美国、日本队的主教练都觉得机会来了,他们认为,中国女排的战斗力势必受到影响。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一支活力四射的中国队还是没有给其机会,奥运会冠军成就了中国女排世界大赛的“三连冠”。
1983年进行阵容大调整,袁伟民当时也是有风险和压力的。不过,他深知新陈代谢是一支队伍保持强盛生命力的需要,有新人才有生气,才有可能发展新的风格,才能形成新的战斗力。
之所以选择在1983年进行队伍大调整,是因为当年是世界大赛的轮空年。袁伟民正是要抓住这个机会,为中国女排更长时间称霸国际排坛创造条件。
实践证明,这位中国三大球最成功的教练确实具有战略眼光。获得奥运会冠军后,中国女排1985年、1986年又连夺世界杯、世锦赛冠军,成就了“五连冠”伟业。
实际上,即使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冠后的两年中,中国女排也没有停止调整的步伐。在她们1985年称雄世界杯的阵容中,已经没有了“怪球手”张蓉芳的身影;而1986年世锦赛实现“五连冠”时,26岁的郎平已经成为中国女排当时教练组的一员。
1981年世界杯夺冠时中国女排的12名功臣,到1986年世锦赛时,队中只剩下了25岁的梁艳一人,更新多达11人;当时的六名主力,则已经全部离队。调整力度如此明显,恰恰是中国队得以“五连冠”的一大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