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23时30分,夜幕下的“鸟巢”美轮美奂。高举“祥云”火炬的李宁腾空飞翔,沿着徐徐展开的一幅幅中国画卷般的“空中跑道”“奔跑”,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鸟巢”上空东北方向,聚集到悄然矗立起来的主火炬塔上,亲眼见证了李宁点燃导火索。圣火盘旋而上,在火炬塔顶部喷薄而出,将开幕式推向了最高潮。
此时,许多人才开始回想,主火炬塔是什么时候矗立起来的?其实在22时08分,“鸟巢”顶端正北偏东12度方向,就有一个庞然大物开始悄悄移动,在全场近10万名观众没有丝毫察觉的情况下,主火炬塔稳稳矗立在国家体育场上空,当时开幕式正值运动员入场环节,全场沸腾,观众们丝毫没有注意到火炬塔已经在自己眼皮底下傲然屹立。
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塔在哪里,这是与开幕式上的主题歌、点火方式同等重要的“最高机密”,这个秘密被成功地保持到最后一刻,而为了实现“神不知鬼不觉”的效果,技术人员绞尽了脑汁。
主火炬塔高32米、最大直径达到12米、总重量45吨,开幕式前进入“鸟巢”的观众都没有看到它,其实它就“藏”在鸟巢的顶部,并罩上厚厚的围挡。直到点火前的最后一刻主火炬塔才撩开面纱。
谁能想到,技术人员在2007年12月24日接到的主火炬塔图纸,只是一张独具匠心的意向图,要变成实体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为了严守秘密,工程项目组将这一工程统称为“TS”工程,也就是特殊工程的意思。“TS”工程组在通州西集镇搭建封闭实验场。由于实验场邻近京沈高速,“TS”工程组用长100米、宽50米、高40米的围挡将火炬制造地及其实验设施全都包起来。据介绍,主火炬塔漂亮的红白外衣是靠整整1026块1毫米厚的不锈钢板做成,为了减少风的阻力,每块皮上都有无数的小孔,经现场模拟人造风洞实验测试表明,火炬具备抗相当于10级风力的能力。科研人员还加大了供气压力,提高了火焰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燃烧装置的抗雨实验时,点燃的火炬经受住了六组消防高压水枪制造出的“人工降雨”,保证了火炬在每小时降水80毫米的暴雨天气下仍然可正常燃烧。
为了吊装火炬塔,全国唯一一台800吨的大吊车派上了用场。吊装当天,刮起了大风,作业被迫停止,因为起吊过程中如果出现轻微晃动,就容易让火炬塔和鸟巢钢梁结构发生碰撞。大风使主火炬塔几次与鸟巢钢梁擦肩而过。最后所有队员站在横梁上,用尽力气拽住牵引绳索,才将火炬塔主体结构平稳地落在鸟巢上。
从2008年5月27日开始,主火炬便悄悄“躺”在了“鸟巢”上的气垫房中。只需按下一个按钮,主火炬塔就自动从鸟巢顶躺着的位置——距离鸟巢碗口31米的地方,滑动到碗口,推出、翻起。此外,将主火炬塔从躺着的地方推到鸟巢边缘的小车噪音也达到了最低限度,以至于能悄无声息地从千万观众头顶“滑”过。
本报记者 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