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及第13届北京残奥会成功落下帷幕后,国家体育总局及时作出了关于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决定,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广泛宣传,为广大群众提供健身场所。隶属于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首都体育馆也将敞开大门,继续为广大群众提供运动场地和设施。
冬运中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重要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国家体育总局在京直属事业单位。拥有首都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滑冰馆3个大型、综合性室内体育场馆。其中首都体育馆和综合训练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球比赛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场馆,场馆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除了可以承办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冬季项目国际重要的赛事外,还可以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等体育活动。
“前”奥运时代作用巨大
北京奥运会之前,冬运中心所属体育场馆各自具备功能,在举办大型赛事的基础上,部分向社会开放,是向社会开放较早、条件比较好的体育场馆,吸引了众多体育健身爱好者。
首都体育馆曾举办过花样滑冰、冰球、短道速滑、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手球、体操等多项体育的国际国内比赛及文艺演出活动。场地内可铺设1块标准冰场、化冰后可同时铺设1块篮球场、3块乒乓球场和12块羽毛球场。
综合训练馆为比赛馆举行大型国际比赛提供了所需的配套训练场地,为有关体育项目的训练、教学以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羽毛球、篮球、健美健身等)创造了有利条件。冰场主要是为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国家队使用。地上二层可同时铺设1块篮球场、2块乒乓球场和14块羽毛球场。
首都滑冰馆主要是以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器材健身为主的综合性全民健身中心,是北京市民进行锻炼的良好场所,还拥有一块活动冰场供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国家队训练及滑冰俱乐部使用。除冰场外,场地可同时容纳1块篮球场、3块网球场、4块乒乓球场、38块羽毛球场(奥运会后维修改造)。
据不完全统计,首都体育馆三个场馆在全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全年对群体开放约5000个小时,接待健身群众近50万人次,平均每天千人次以上,周六日经常出现满场的情况。
奥运会后门槛更低
完成北京奥运会任务后,三个场馆将继续完善,除保证冬运中心几支重点队伍的训练外,还将重新向社会开放。
随着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结束,社会的关注焦点将聚焦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国冰雪军团的表现。承担着冬奥会备战的艰巨任务,以冬运中心的冰上场馆为中心训练场地,为了全力保障短道速滑、花样滑冰两个重点项目的训练,首都体育馆、综合训练馆将承担训练使用这一重点任务。
奥运场馆改造期间,首都体育馆和综合训练馆一直停止使用,使得国家队训练几乎完全依靠滑冰馆的一块冰场,负荷较大,场地设施逐渐老化破损,因此,在首都体育馆、综合训练馆于2008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放后,滑冰馆将闭馆接受短期的屋顶及门窗的改造更新,预计将在2009年4月完成大顶改造后开放使用。
此外,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各项体育活动的价格制定将遵循“保本、低价”的原则,收取费用基本保证场馆运行成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
首都体育馆特为少年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每周一、周二和周四的上午9:00至11:00划定为面向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开放时间。届时将向残疾人、老年人开放给予半价优惠。少年儿童以俱乐部形式或集中安排时间,有组织对外开放。
此外,冬运中心将利用得天独厚的冰上条件以及项目管理中心的优势,以冰雪俱乐部为依托,实施 “冰雪阳光计划”,面向青少年、面向社会,努力普及和推广青少年学冰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