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沙排四年磨剑剑指伦敦 大胆“变阵”收获巨大成功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9月22日12:58  中国体育报

  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沙排第九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夺得女沙银、铜牌;从四年前未能获得男沙奥运资格,到四年后预赛小组不败。中国沙滩排球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四年的周期中,中国沙排队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总结中国沙排队四年的征程,无疑能够一探这种突破的“秘密”。

  雅典之后大胆“变阵”

  雅典奥运会之后,中国沙排队在总结奥运会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对于中国沙排运动员的组合模式产生新的想法。2005年十运会之后,中国沙排队教练组解放思想,大胆地对原有组合进行重新“配对”。中国沙排教练组根据一系列比赛的技术统计和沙排运动规律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只要在沙排比赛中控制网口并取得一攻优势,就能极大提高获胜的几率。依照这种“攻势排球”的理论,并结合个人技战术特点和性格上的互补,中国沙排队的人员组合搭配方面改变了传统的“高低搭配”为“高高组合”。其中女子方面的田佳/王洁、薛晨/张希在当年的世界巡回赛中屡获佳绩,男子组合吴鹏根/徐林胤也是目前世界男子沙排赛场上的“第一高度”。

  经过大胆的“变阵”,中国沙排队从2005年开始走上了拥有自己特色和风格的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很好地取长补短,而且也符合沙排运动规律和世界沙排发展趋势。2005年,中国沙排打下了未来快速进步的基础。

  “走出去”提高根本水平

  人员的重组为中国沙排队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但并非是从根本上改变国内沙排水平与世界一流劲旅之间差距的办法。在很好地认识到自身差距之后,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在2006年果断决策,让中国沙排队“走出去”,前往沙排发达国家——美国进行集训。

  美国是沙滩排球运动的发源地,更是当今世界沙排强国,美国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无论训练还是比赛,美国沙排工作者在各项环节上都比当时的中国队把握得更加全面、深刻和细腻。通过一个半月的集训,中国队学到了很多宝贵经验,如自身在场上的定位,与球或同伴距离的调整,技术动作的衔接以及小肌肉群的训练等方面都得到很大提高。在美国集训期间,中国沙排队接受了美国金牌教练丹恩的指导,还与奥运会冠军组合维尔什/梅共同训练。一个半月的时间,虽然中国沙排队的开销比在国内高出很多,但全队的收获却“物超所值”。中国队总教练缪志红在谈到收获时就表示,队中的男子组合在赴美之初甚至不敌当地一些业余队伍,但经过一段集训就已经能与强队分庭抗礼了。

  从2006年开始直至2007和2008年,中国沙排队把赴美集训作为每一年冬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是有了这种虚心学习国外高水平沙排技术的举措,并辅助以每年参加大量世界沙排巡回赛等国际大赛的实践和锻炼,使得中国沙滩排球在短短的几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

  奥运会征程带来未来希望

  通过三年来世界沙排巡回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中国沙排队凭借奥运积分赛的成绩共有三对组合入围北京奥运会。在北京奥运会小组赛中,中国三对组合表现不俗,均以三战全胜的成绩进入了淘汰赛,显示出了强劲的实力。不过相较于小组赛中的对手,进入淘汰赛阶段的组合都不是泛泛之辈。吴鹏根/徐林胤便在男子八分之一决赛对阵德国组合克伦佩雷尔/科伦时以0比2意外折戟,未能实现期望中的更大突破。

  中国女沙组合的表现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其中田佳/王洁发挥稳定,薛晨/张希充满拼劲。两对组合在女子组比赛中一路高歌猛进,并不断刷新着中国沙排的历史。半决赛中,田佳/王洁凭借高出一筹的经验和稳定的心态击败了薛晨/张希,晋级决赛。“三朝元老”田佳在赛后表示,中国组合会师半决赛是中国女子沙排项目的突破。拼劲十足的薛晨/张希并没有受到“内战”失利的影响,在随后的季军争夺战中,以2比0力挫巴西名将塔丽塔/蕾娜塔组合,首次参加奥运会就历史性地斩获奥运铜牌。虽然田佳/王洁在决赛中不敌卫冕冠军美国组合维尔什/梅,但一枚珍贵的银牌依然成为中国沙滩排球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中国沙排队以几乎完美的表现结束了北京奥运会的征程,但中国沙排队仍然给人们留下了对于未来更多的希望和遐想。在中国沙排队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六名运动员中,除田佳的年龄稍大外,其他五名队员都处于当打之年,继续征战下一届奥运会基本不存在年龄上的问题。北京奥运会女沙决赛之后,金牌得主梅就表示,中国女沙在四年之后的奥运会上将是金牌的热门人选。相信通过未来四年的积累和不断进步,中国沙排队将能够在伦敦弥补北京奥运会没能摘得金牌的遗憾,创造更大的惊喜。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沙排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