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 正文
郑莉:是的。在残奥会赛场,我看到的观众热情更加高涨。16日观看最后一场残奥会脑瘫足球比赛,大雨突至,许多观众就站在雨里继续为运动员加油助威。邻坐的一位已经参加了44年奥运会报道的德国体育记者告诉我:“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是最棒的,特别是残奥会,我从没见到过那么多热情的观众,我很感动。”
主持人:为什么中国残奥代表团这次能取得让人瞠目的成绩?
李元浩:我觉得应该有这几方面的原因:主场作战的中国代表团做了精心的准备,长期系统的训练迎来了成绩的丰收;北京残奥会拥有一流的比赛场馆和良好的运行组织,为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创造了条件;一系列高科技装备催生了众多好成绩的诞生。
孙喜保:我们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最重要的还要归功于我们的举国体制。例如我们的轮椅击剑运动员从2002年开始就努力训练,一天都要七八个小时,而中国香港代表团几乎所有的运动员必须上学或者工作,他们每天只能抽出一点时间训练,训练水平自然难以保证。关于赛事组织
主持人:残奥会的场馆基本上都是奥运会的场馆,这些场馆是否满足残奥会的赛事要求?
杨冉冉:北京残奥会场馆无障碍设施齐备,为残疾人提供了最贴心的服务。可以说残奥会场馆的无障碍设施经受住了考验,很好地完成了各项比赛任务。
孙喜保:我觉得许多场馆从一开始修建和改造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了残奥会的运行特点,所有的无障碍设施也都修建得很完善,这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许。
郑莉:应该说残奥会场馆的无障碍设施是很完备的。
李元浩:我觉得用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的话来评价非常贴切:“北京残奥会无与伦比。”
主持人:残奥会有很多特殊的要求,第一次举办残奥会的北京在满足这些要求上做得怎么样?
孙喜保:举办残奥会对一个城市来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交通。残奥会期间不仅沿用了奥运会期间的交通限行措施,还增加了残疾人的专用出租车辆和公交车辆,尽最大可能满足残疾人出行问题。这一点非常好。
杨冉冉:北京的城市无障碍设施和交通更具人性化。
郑莉:众所周知,北京为了准备残奥会,投入了大量资金改造场馆、增设城市无障碍通道,购买无障碍交通车辆,在地铁站还有轮椅升降机。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
主持人:中国残疾人事业总体看来起步较晚,很多人认为本届残奥会将对中国残疾人事业有一个大的推动。你们怎么看?
孙喜保: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开始将尊重和关心的眼光投向残疾人。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杨冉冉:北京残奥会的举办是国家第一次以举国之力全面关注残疾人群体。公众观念在进步,逐步解决了残疾人的后顾之忧,健全人和残疾人正在相互融合。
李元浩: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推动。无论是残疾人组织体系建设、残疾人教育和就业、残疾人社会保障,还是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全社会“爱残助残”良好风气的进一步完善,都通过本届残奥会的举办得到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