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盛事恰逢中秋佳节,一轮明月迎来团圆之夜。残奥村、赛场、奥林匹克中心区……整个残奥舞台都充满着浓浓中秋氛围,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享受到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村民”领略中华传统
“中秋快乐!”在残奥村里出现最多的话便是这句朴实的祝福。月饼、升旗广场上的晚会,残奥村用特有的中国节庆元素让运动员们找到家的感觉。
“之所以在残奥村里增添所有运动员一起过中秋的环节,主要是向世界运动员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能容纳5000人的主餐厅内,北京残奥村场馆餐饮副主任徐玉伟说餐厅是最能体现中秋特色的地方之一。
徐玉伟说,为宣传中秋节,残奥村前几天的食谱里就奉上了月饼。而餐厅门口还展示了月饼礼盒和介绍中秋的文字,两个姑娘在展台旁弹起了古筝《花好月圆》,轻柔的音乐和美丽的旗袍吸引了很多运动员驻足倾听。
有人也担心甜腻的月饼是否会对运动员的体重、体型产生影响。对此,残奥村部副部长邓亚萍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这些月饼都是特制的,少糖、少油,因此运动员们可以放心食用。而另据记者了解,食堂内还有营养师随时解答教练员及运动员对食品成分的疑问。
除此之外,一台主题为《花好月圆》的晚会也在残奥村的升旗广场上进行,虽然天公不太作美,临近尾声时下起了阵雨,不过各位“村民”同样感受到了中国文化。
晚会执行导演张良告诉记者,与平时演出不同,昨天的广场上特别制作了“花好月圆”为背景的舞美,也特别选用了《回家》等温馨的歌曲表演。前来欣赏表演的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告诉记者:“我很喜欢中秋的气氛,另外,我还吃了好多月饼,这太好吃了。”
听知名学者细说中秋
鸟巢为景,明月为证,故事作缘。在今夜的中心区,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一次真正的“团圆”。
“皎皎秋空箕斗灿,圣火辉映皓月悬。百年无似如今夜,中国故事话不眠。”在残奥圣火和中秋明月的相互辉映下,民俗学泰斗刘魁立和“百家讲坛”知名学者毛佩琦、康震与来自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中国故事”工作人员及数百名观众共度良宵,一起讲述源远流长的佳节故事。
“中国的故事永远说不完。”毛佩琦从史学的角度幽默风趣地介绍了中秋节的由来以及演变。康震则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轼名句入手,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中国历代表述中秋良辰美景的著名诗词,把情深似海的缠绵和对美好人生的企盼,悉数托出。曾出版过专著《中秋节》的刘魁立说起中秋民俗时滔滔不绝——从最常见的家人团圆、赏月、吃饼到卖兔儿爷、放灯、曳石,再到傣族的拜月,阿昌族的跳月,苗族的闹月,将观众带入一个横纵交错、精彩纷呈的美妙世界。
围绕史、诗、食的话题,在蜿蜒的“龙形水系”边,大师们和观众“对饮成叠影”。山东观众陈朋说:“虽然不能与家人同庆,但在如此特殊的地点,洗耳静听三位大师的精彩讲述,这样的中秋节只有在2008年的北京才有。”
赛场节日气氛亦浓烈
轮椅击剑项目的比赛今天拉开帷幕。从上午9时30分到傍晚18时30分,选手们都在进行激烈的比赛和紧张的备战,没人想过该如何度过这个特殊的中秋佳节。
曾经也是一名击剑选手的“最美火炬手”金晶来到国际会议中心击剑馆。作为中央电视台特约记者的她不但带来了采访话筒,还为选手们带来了月饼。她说,比赛很紧张,他们肯定没时间准备过节,“一盒月饼虽然少,但这是我的小小心意,希望能给他们带来喜庆”。金晶的祝福的确带来好运,中国选手今天不负众望,如愿包揽了轮椅击剑首日比赛的全部3枚金牌。
在女子坐式排球决赛的看台上,有3位观众特别引人注意。他们是来自河南的一家子。“中国加油!”“姐姐加油!”重度脑瘫的儿子在轮椅看台上一个劲儿地为中国队鼓劲。看着心花怒放的儿子,身边的父母也笑逐颜开。男孩名叫李跃,今年15岁。李爸爸说:“这次带孩子来看残奥会真是个明智的选择,以前他可不是这样的,不愿和人说话,也不爱笑。”
没有月饼,不在家乡,但李跃说,这是他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中秋节。李妈妈则告诉记者:“这算是带他融入残奥会的大家庭吧,在这里他也许更能理解什么是‘团圆’。”
本报特派记者徐维欣黄维(本报北京9月1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