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3日电(记者 赖臻)在红墙金顶、威武庄严的故宫午门广场前,肢残游客张桂梅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到故宫参观,以前从来没想过、也不敢去想,自己能够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故宫,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自己的激动心情。”
和她一起游览的还有几十名残疾人,尽管他们都是老北京了,但在前几年,行动不方便限制了他们的出行。如今,当垂直升降机、爬楼车、活动门槛、总长近1000米无障碍通道等成为紫禁城的新景观时,肢残游客只要坐在轮椅上,就可以顺畅地到达景区内的主要地点了。
在轮椅上度过20多个春秋的北京姑娘关艳说,“前几年不敢出家门,凡是碰到有台阶的地方只能选择不去。现在这些顾虑大大减少了,家人经常带着她进超市、逛商场;在首都机场,不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便可以完成办票、登机。”
“这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城市。”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将北京市在无障碍方面的努力形容为“突破性的”。她说,北京具备了接纳全市的、全国的乃至全世界的残疾人和老年人的能力和胸怀。北京市残联党组书记赵春鸾认为,这些无障碍设施让北京百姓的生活更便利和舒适,也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和谐宜居。
中国残联研究室主任陈新民说,赛会的成功举行不是最重要的,能否借这起重大社会事件改变观念才是最重要、最有难度,也是最为宝贵的遗产。
这段时间,在新闻单位工作的崔先生的任务之一,就是不停地回答10岁女儿提出的各种疑问。“爸爸快看,楼梯扶手上有些凸出来的小点点。”“爸爸,盲人眼睛看不见,他们怎么上网啊?”“那个人坐着轮椅,旁边人怎么不上前帮推一把呢?”
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当国际残奥会主席克雷文费力地摇着轮椅上台讲话时,女儿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站在一旁的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克雷文夫人以及几名工作人员都对此“视而不见”呢?
女儿能有这方面的意识,让崔先生甚感欣慰,他也因势利导地告诉孩子,首先应从克雷文的行为中感受到残疾人的进取心,其次旁人的“袖手旁观”表达了对残疾人的尊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怀。
“遇到残疾人得先问问他是否需要帮助,对方同意后才可上前帮忙。”外企白领宋佳在看过电视宣传片后大呼长知识,她终于理解了残疾人需要的是平等和认可,而非被人当作另类对待。
借着举行残奥会的契机,北京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和成熟堪比欧洲部分发达城市,同时也唤起了更多的民众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整个社会助残尊残氛围的日益浓厚。
据了解,北京市的残疾人就业采取政府引导的方式,全市企业必须吸纳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就业,否则定期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每个单位都会有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市残联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李雪梅介绍,就业保障金的出台,让越来越多的单位愿意接纳残疾人就业,而有了这样的机会后,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也用实际表现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越来越多的单位从被动变为主动,家住东四社区的关艳目前在一家远程教育中心任职,“除了腿有残疾之外,自己和健全人没有什么不同,我也可以学习知识,也可以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她的这个想法以及为社区担任义务英语教员的事迹,打动了这家单位的领导,最终亲自登门拜访邀请她加盟。
“按比例录用残疾人,不仅完成了政府要求,尽到了社会责任,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时刻激励着我们。”一家单位的负责人说。
陈新民告诉记者,残奥会的举行可以称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在他2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从未见过社会各界如现在这样关注残疾人,这是基于30年改革开放、20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表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