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综合体育> 2008年北京残奥会> 乒乓球> 正文
推着轮椅经过混合采访区,张小玲情绪不高,和记者聊天时没有了场上的霸气,声音有些低沉,在乒乓球女子单打F8半决赛中输给瑞典选手亚伯拉罕松,张小玲未能实现在北京卫冕的心愿。其实在众人看来,51岁的张小玲能够站在残奥会的赛场上已经是个传奇:连续5届残奥会冠军、连续6届残奥会乒乓球比赛参加者、10枚残奥会金牌获得者、中国残疾人奥运代表团第100枚金牌获得者、北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大的运动员,一顶顶的光环都属于这位阿婆级的“乒坛皇后”。
杂花店里摆张乒乓球台
张小玲出生在偏远闭塞的农村,乒乓球是她从小的乐趣和快乐源泉。至今她仍记得自己的第一个乒乓球是别人丢弃的瘪球,“我用热水一泡,球就恢复了原状,再用菜刀把木板削成球拍,每天放学回家,我就一个人对着墙壁打。”十一二岁时,张小玲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她也许下了愿望:成为世界冠军,“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在电视机里看到中国乒乓球队员捧着奖杯、升国旗、奏国歌,当时我就想我也能做到这样。”
命运和张小玲开了个玩笑。十八岁那年,张小玲右脚患上恶性肿瘤,为了保住生命,张小玲截去了2/3的右腿,“手术以后一段时间很消沉,经营了一家副食品小店,但是那个时候,我还是很热爱乒乓球。”她用节省下来的钱请人做了张乒乓球台,摆放在自己的小店旁,只要没有顾客上门,就专心练球,并让丈夫当陪练,“1984年,我在报纸上看到消息:第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合肥举行,我又有了当冠军的念头。”那一年,张小玲27岁。
“喊”回来的奥运冠军
1985年的桂林锦标赛,张小玲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拿了第一名。1988年,张小玲首次代表中国参加汉城残疾人奥运会。第一次出国比赛的她拿到TT8级女子乒乓球单打和TT8-TT10级团体两枚金牌。在接下来的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悉尼和雅典残奥会上,她成功卫冕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成为实至名归的“乒坛皇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12届雅典残奥会比赛中,已经47岁的张小玲,面对比自己年轻30岁的瑞典挑战者本格森·科瓦克斯,在第一局以4比11失利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心态,用凶狠的发球和多变的球路调动对方,最终以3比1的总比分获得冠军。而这枚金牌恰好是中国代表团在残奥会上获得的第100枚金牌。随后,她又同队友一起夺得女子乒乓球团体金牌,获得了个人和团体两个“五连冠”。她也成为我国截至目前获得残奥会金牌最多的运动员。
作为中国代表团在残奥会上第100枚金牌得主,张小玲对这枚特殊的金牌有着特殊的感情,有意思的是,这枚金牌是她“喊”回来的,“在赛场上我喜欢‘喊’和‘跳’,那样可以给自己信心,也能灭灭对手的威风。当时我9比10落后科瓦克斯,我想自己得大胆一些,得兴奋起来,于是我就打一个球喊一声,结果真把对方喊懵了。”张小玲说自己叫喊也是有选择性的,要是对手的水平太低,她就不喊,“犯不着。不过要是水平相当,我就得喊,还得跳。这不仅鼓励了自己,给对手的心理也是极大的冲击,我得把对手的底气都喊没了。”
一年用掉百条创可贴
从事体育事业,健全的运动员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更何况是残疾人。从为获得第一块金牌起,张小玲就与假肢开始了“搏斗”。在24年的运动生涯中,张小玲用坏的假肢有13个。对于张小玲来说,每次更换假肢都是考验。在最初磨合的几天里,新假肢与残腿每摩擦一次,疼痛就剧烈一次。为了减少摩擦和疼痛,她就在截肢处贴上创可贴继续训练,每一年她都要用掉上百条的创可贴,“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汉城残奥会的时候,我腿上的假肢有4公斤重。早上6时起床,乘1个小时车到赛场,然后进行训练,到凌晨以后才返回住地。由于练得多,走路多,假肢与残腿的结合处磨起了很多小血泡。好在我经验比较丰富,出国前自带了50多张“创可贴”,把药贴在伤口,再戴上假肢,这样就能减少假肢与皮肉的摩擦,多的时候贴过6张。现在我也贴着创可贴,2条。”张小玲语气平静极了,平静得就像说别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