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香港9月10日奥运专电题:残奥会马术比赛让香港公民社会更加完善——访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
新华社记者 朱华颖
正在香港举办的残奥会马术比赛可谓创造了历史:参赛国家和地区数、选手和马匹数为历届之最;门票全部售罄,入场观众打破历史纪录;中国选手首次亮相残奥会马术赛场……说到这些骄人成绩,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非常高兴,他觉得一切辛苦劳累都是值得的。
“目前残奥会马术比赛一切顺利,我们的设施、安排和服务受到各参赛队伍以及观众的一致赞赏。国际残奥委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来港后,也对香港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10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曾德成这样说。
“香港非常荣幸能够协办北京2008年残奥会马术比赛,向世界展示香港举办大型体育盛事的能力,同时展示香港特区在回归祖国后的发展和‘一国两制’的成功落实,”曾德成说。
谈到香港在举办残奥会马术比赛方面的优势,曾德成表示,香港在马匹检疫和进出境安排、马匹医疗、照顾、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方面都具有丰富经验和良好声誉。北京奥组委认为在香港举办马术比赛有利于保证马匹的安全和比赛的顺利进行。同时,香港文明开放的风貌、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努力拼搏的精神,也是香港的优势。
香港特区政府十分重视为伤残人士提供康体服务。据曾德成介绍,为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民政事务局从2007/2008年度起,每年增拨4000万港元为包括残疾运动员在内的精英运动员,制订更有系统更全面的支援计划,包括通过香港体育学院给予残疾运动员直接财政资助、运动员培训及教练支援。目前接受香港体育学院培训支援的残疾运动员约180人。
香港伤残运动员频频在国际体坛上创造卓越成绩,和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曾德成说,为给伤残运动员提供优良训练环境,民政事务局拨给香港体育学院用作精英培训的经常性拨款约为1.3亿港元。民政事务局还通过“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拨款资助伤残运动员备战及参加国际体育赛事。
他说,香港体育学院即将重建,重建完成后,将为伤残运动员提供综合运动设施,例如指定供伤残运动员使用的硬地滚球场,运动员宿舍、更衣设施、会议设施等配套设施。在运动场地设计方面,每一个新建场地均采用“无障碍”设计,现有场地的翻新工程中也包含配合“无障碍”设计的改建工程。
此外,特区政府协助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推出的全面运动员退役计划“香港运动员就业及教育计划”,以及大专院校和香港体育学院为运动员提供的教育支援,都惠及伤残运动员。
民政事务局辖下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也为伤残人士提供了大量的康体服务。曾德成说,该署每年都会通过“体育资助计划”,资助伤残人士体育活动。在2007/2008年度,康文署分别向香港残疾人奥委会暨伤残人士体育协会及香港智障人士体育协会分别提供拨款387万港元、433万港元,举办了超过500项活动,参加人次超过15000。
为鼓励更多残疾人士参与体育活动,康文署每年与多个残疾人士机构共同筹划不同类型适合残疾人士免费参加的康体活动,2007至2008年度举办了1018项活动,参加人次接近6万。该署的“学校体育推广计划”还在2006年因应特殊学校学生的需要特别制订一套“奖励计划指标”,鼓励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特区政府十分重视建立一个和谐共融、相互尊重的社会,”曾德成说。民政事务局十分重视伤残人士同样得到适当康体服务,在可行情况下,我们会提供机会让伤残人士与健全人士共同参与各项社区及体育活动,推广关怀伤残、互相尊重的精神,让伤残人士得以更好融入社群。
曾德成建议内地和香港在伤残人士康复方面加强交流。他说,香港的伤残人士康复工作起步较早,累积了不少经验。在本届残奥会期间,香港理工大学的物理治疗专家进驻北京残奥村,为运动员提供理疗服务,大受欢迎。香港希望与内地分享这些经验。
在奥运会马术比赛以及残奥会马术比赛期间,香港观众以其文明有礼、遵守秩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对此,曾德成感到很骄傲。他说,香港观众过去并不懂马术,但通过这次比赛,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上了马术运动,并在观赛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素养。
“看残奥会比赛,最令人感动的是伤残运动员表现出的决心和毅力。这对香港市民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可以帮助香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曾德成说。“相信残奥会马术比赛会增强香港市民的公民意识,完善香港公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