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侨报评残奥会:感动,本没有障碍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9月08日16:1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8日电 美国《侨报》9月8日发表中国时评文章《感动,本没有障碍》说,残奥会在中国举行,也是对国人同胞一次观念上的洗礼。人们有理由相信:人,本无区别,可以无障碍地沟通、尊重和感动,更可以无障碍地共同狂欢。

  文章摘录如下:

  9月6日晚,在北京奥运会结束13天之后,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让全世界再一次“集体狂欢”,只是其间更多了一份柔美的温馨,一份对生命的感动。

  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缓缓“走”进“鸟巢”,他们中很多人坐着轮椅,拄着拐杖……但他们的脸上同样绽放着绚烂、开心的笑意,甚至更加自信、张扬。虽然可能蕴含更多艰辛与泪水,但他们展现的人生与健全人同样精彩。

  开幕式表演也令人感动:在地震中失去左腿的12岁女孩李月,在轮椅上跳起“不停步”的芭蕾;320名聋哑女演员在小号音乐“宇宙颂”里“问候星星”;残疾人运动员侯斌拉动手中的绳索,艰难而坚定地“飞”向火炬塔……

  当国际残奥会主席克雷文先生与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并肩“走”上主席台时,坐在轮椅上的雷克文并没有让任何人去帮忙。正如他自己所言,每个来到残奥会上的人都是运动员,他们是正常的,他们需要的是鼓励和喝彩,而不仅是关怀。

  “残奥会”的英文名称是Paralympics,意为与奥运会“平行”的运动会,彰显了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平等。为了这个平等的“无障碍”,北京筹备了7年。

  说起北京残奥会的无障碍设施,加拿大温哥华市长苏利文以不熟练的中文连说“很棒”。温哥华是世界公认无障碍设施最好的城市之一,能够得到这位坐在轮椅上的市长夸奖,绝不仅仅是客套。首日比赛许多运动员对赛会组织的肯定,也是佐证。

  不过,苏利文也生出疑问:为什么中国的残疾朋友不能大胆走出家门,走进社会?走入赛场需要勇气,走入社会更需要勇气——这勇气应当来自健全人平视的目光、尊重与认同,也来自残疾人自己内心的突破,平等的社会环境需要各方的努力。

  不少残奥会志愿者说,他们通过服务逐渐明白,最好的服务并不一定是提供直接的帮助,有时只是微笑的眼神、温暖的话语,或是给予残疾人足够独立的空间——用正常心态去平视残疾朋友,很快就会发现大家其实没什么不同。

  残奥会在中国举行,也是对国人同胞一次观念上的洗礼。人们有理由相信:人,本无区别,可以无障碍地沟通、尊重和感动,更可以无障碍地共同狂欢。(钟海之)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2008年北京残奥会专题 

更多关于 残奥 的新闻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