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文通 高敏 石磊磊/文
三金两铜,这个成绩创造了闽军在奥运会上获得的最好成绩。当闽军的教练、运动员昨天齐聚福州的时候,他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好好放松一下,然后用更足的干劲准备下一个奥运周期。
过去的四年,福建体育人为了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留下辉煌,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很多人都是长期和家庭分离,有的是带伤作战,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在北京的成功之后,福建体育人开始了新的征程,在庆功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期待未来。福建省体育局相关领导表示,2009年的全运会,闽军已经完成了1/3的目标;2012年,2008年的小将将成为伦敦奥运会的生力军……
邱应龙详解“龙岩现象”
“龙岩现象”,这个名词成为本年度福建体育圈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北京奥运会上,龙岩市诞生了3个奥运冠军,一个奥运冠军相当于省运会的17枚金牌,也就是说,在2010年的省运会上,龙岩代表团已经入账51枚金牌。昨日,在西湖宾馆,记者见到了龙岩体育局局长邱应龙,从去年4月开始,邱应龙就到北京负责龙岩运动员的后勤工作,17个月仅回家和妻子小聚两天,到福州后,他向记者解释了“龙岩现象”。
龙岩现象始于1998年
“龙岩现象这个提法没有错,只不过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1998年的泉州省运会上。当时有人说我们的运动员跑得最快、蹦得最高、举得最重,的确我们在短跑、蹦床和举重三个优势项目上的成绩很突出。”邱应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表示自己要在10年内看到龙岩培养出一个世界冠军,当时龙岩也的确面临着不少困难,用了10年时间,邱应龙的这个目标实现了。2006年的省运会在龙岩成功举办,邱应龙给了媒体两个名词“借船出海”、“借鸡生蛋”,这位精打细算的局长告诉在场的记者:“不久的将来,闽西子弟将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生力军。”
四大因素成就现象
说到北京奥运会上的“龙岩现象”,邱应龙认为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在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上,龙岩的基层体育抓得较好,都是从娃娃抓起。二是龙岩积极配合省队和国家队,在后勤上给予运动员足够保障,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三是龙岩运动员都继承了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传统,战争年代,龙岩能出很多将军,和平年代,龙岩能出更多冠军。”
而说到第四点,邱应龙表述得比较谨慎:“最后一个应该是项目布局问题。我们经过了科学的研究,项目发展都符合我们当地的人文特点。龙岩市经济欠发达,体育经费少,决定了在选择体育发展项目上不能搞全面出击,只能根据实情扬长避短。”
陈忠和:期待完美结局
走出机场的陈忠和并没有身着中国代表团的服装,他选择的是橙色T恤配西裤这个休闲的打扮,他努力避开媒体的目光,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好好休息一下。从2001年底入主中国女排,陈忠和在过去的近八年时间里历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关于奥运会任务,陈忠和原希望球队能在北京升国旗奏国歌,但这枚凝聚血汗的铜牌,也足以安慰饱受伤病折磨的女排。
“我们球队今年的伤病比较严重,球队的状态难以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最终完成比赛任务,我觉得很不容易。”下飞机后,陈忠和交代了这支中国女排的情况,“像杨昊、冯坤、张娜,医生都建议不要让她们继续打球,她们最终都坚持了下来,在赛场上也很拼,我很感动。”说到这时陈导眼神中也流露出了一丝愧疚。记者转换了话题,问陈导回家的感受如何,他答道:“我们每年都要在福建集训,家乡人给我们很大的支持,我在这也要特别感谢他们。”
陈导未来的打算一直是球迷关心的话题,但现在陈导还是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9月28日到10月6日,我们将征战亚洲杯赛,会起用些新人,但老将不会退出。像冯坤、赵蕊蕊、张娜这些老队员都会出场,我们这届中国女排要争取一个完美的结局。”
陈文斌:看好闽将未来
回到福州,中国举重队副总教练陈文斌指导始终面带笑容,北京奥运会上,陈文斌负责的中国举重男队取得了四金一银的佳绩,其中福建运动员张湘祥拿到了男子62公斤级的冠军,这些成绩足以让陈文斌指导用放松的心情面对未来。当记者问陈导中国举重的未来的时候,陈导表示,伦敦的备战已经开始,他还列举中国举重未来的明星,其中就包括了两位闽将———62公斤级的张杰和77公斤级的苏达金。
说起这几年福建举重的进步,陈导认为这跟选材密不可分:“现在有些家长自愿将孩子送来练举重,你像过去张湘祥、石智勇,他们那一代教练找他们的时候,都是教练要做很多的工作。家长们始终觉得,乒乓球、羽毛球非常适合孩子成长,举重别去,会压矮孩子的。”陈导举例说,福建九设区市都有举重班,还有省体校,加起来大概有40多个基层体校。全省少年举重比赛能够达到五六千人。
此外,陈文斌也认为马江基地将对福建体育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马江举重是全国唯一一家单一的举重基地,也是亚洲最先进的基地,陈导表示马江基地二期规模要比一期大三倍。“这次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有五到六个人曾经在这里训练过。如果二期基地建成,两期并在一起。它将具备五大功能:比赛、培训、科研、康复、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