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记看中国
姓名:麦杰思
职务:《经济学人》驻华首席记者
经历:从1988年到1994年,他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北京分社的社长;1997年至2000年,他常驻伦敦,担任BBC中国问题高级评论员;7年前,他再次来到北京,成为《经济学人》驻北京记者。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驻华首席记者麦杰思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中国通。麦杰思呆在中国的时间陆续有15年,而研究中国占据了他大部分的人生。
“中国应该成为体育大国”
麦杰思本人在运动方面是个“门外汉”。他打趣说:“如果三周前你和我提起刘翔、郭晶晶这样的名字,我可是完全不知道。”
不过,作为一份深度报道周刊,《经济学人》对于奥运的关注角度也比较特殊,“不是为了运动而报道运动会”,而是从更为广阔的视角看待北京奥运。“我们并不报道奥运会的具体比赛,但是我们关注奥运的各个方面,比如奥运会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上对中国的意义。”
对于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改变,麦杰思更关心的也是“精神层面的改变”。麦杰恩感到中国观众在文明举止上有所改善,中国观众并没有显示出过分强烈的民族情绪,在比赛中也为对手加油。
中国在金牌榜上遥遥领先,麦杰思也认为“这很正常”。他说:“以中国的人口而言,应该成为一个运动方面的超级大国,可以说现在中国才刚刚显示出在竞技比赛上的强势,即使金牌超过美国更多也不奇怪。”
人们更关心国家发展问题
“奥运会可以看成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一座里程碑,我不排除这种可能性。”麦杰思认为,对中国意义重大的并非奥运会比赛,而是围绕奥运的一系列事件。
“中国在2008年遭遇了一系列危机,从西藏3·14事件到汶川地震,以及围绕奥运火炬传递的一系列争论,这些对于人们认识问题的方式有所影响。通过这些事件,人们将更深入地思考政府的角色,大众的角色,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对于好的政府和领导方式也有更深的感受。即使奥运会结束了,人们对于比赛本身会慢慢淡忘,而对于国家的发展所涉及的这些问题将更加关心。” 本报记者 吴妮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