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在面对知性读者和中产阶层群体的《卫报》,科尔索是报道项目最多的一线记者。他以从事社会性体育内幕报道闻名。
Y:颜强(本报记者)
K:科尔索(卫报记者)
Y:对于北京举办奥运会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K:北京2008的意义不仅仅是体育。对于我们这些西方媒体而言,或者说在我个人看来,这将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最好机会,让我们看看一个开放的中国究竟是什么状况。记得7年前中国得到夏季奥运会主办权时,就有很多批评的声音,如同伦敦赢得2012年主办权一样。现在北京2008即将开幕,我非常希望能了解到,这个巨大的国家将如何面对这些批评,如何迎接来自世界各方的访客。
Y:去年你曾随同伦敦奥组委来北京进行考察,与雅典、悉尼以及4年后的伦敦相比,北京2008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K:北京肯定会是一届十分特殊的夏季奥运会,或许会是空前绝后的一届夏季奥运会。在我看来,北京恐怕是最后一届“超级奥运会”(Mega Olympics),最后一届超级庞大规模的夏季奥运会。预算似乎不是北京2008的问题,数以亿计资金的投入,确保北京奥运会将是设施最好、最令人兴奋的赛会,这种情况在以后的奥运会上将很难出现。
在一定意义上,北京与雅典有些相似,因为希腊也是希望利用奥运会来展示自我。此后的伦敦,甚至伦敦之后的奥运会,恐怕都很难呈现出庞大规模。在媒体和公众压力之下,伦敦只能用节俭的方式办奥运,不少英国公众都认为,伦敦作为一个世界性中心城市,并不需要夏季奥运会,200亿英镑预算将是伦敦的上限。
未来夏季奥运会的趋势,恐怕与国际奥委会过去几年的“瘦身”政策吻合——在不影响其精彩程度的基础上,让奥运赛事规模略微缩小。像北京和雅典这样,把奥运当成举国大事的方式,以后将很难再出现。
Y:如何理解伦敦2012的整体规模缩小?
K:例如伦敦2012的主会场。北京鸟巢当然是现代建筑奇迹,也将是未来北京的城市地标,百年后都会存在。伦敦奥运主会场也要有8万人容量,但大部分座席将是临时的,奥运会后将拆掉,变成一个25000席位的综合性体育场。这种临时搭建的做法,可能成本更高,但要填满一个8万人且带田径跑道的体育场,在伦敦非常困难,所以缩小规模也是出于长远社会经济效益的考虑。
Y:北京2008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K:语言当然是障碍,空气污染可能是最大挑战,但大家短期内却无能为力,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或许几代人。另一方面,我觉得北京还不够轻松,对奥运会准备得太认真了。奥运会首先要带给大家的是快乐,运动本身的快乐,我非常希望,在开幕式后比赛进行了几天时,北京能更加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