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秘北京奥运会性别鉴定 专访田秦杰副教授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30日17:07  深圳特区报

  性别的话题成为本届奥运会关注的焦点——奥运会历史上首次设立性别鉴定实验室。该机构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昨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指定性别鉴定实验室负责人之一——田秦杰副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为啥要鉴定?

  性别这个对于平常人来说,如此简单的话题,在田秦杰的眼里却显得十分复杂,他说,对于运动员来说,鉴定性别是指男女运动员激素水平而言,并不是狭义的男女之分。

  “比如说,男扮女参加比赛,这样对女运动员来说不公平。”田秦杰说,在以往的比赛中,曾经有男人为了夺金牌,做过缩阴手术,冒充女人参加比赛。

  从医学角度来看,除了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适应于女性特点的比赛外,绝大多数项目中,男运动员无论在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等方面都较女运动员高出一筹。

  “恰恰我们鉴定性别,主要基于男女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明显差异而言!”田秦杰说,这种差异的出现主要是男女激素水平的不同所引起的肌肉含量和分布不同造成的,其中雄激素水平与运动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导致男女运动能力差异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记者从相关资料上获悉,在田赛的各种项目的记录中,男女运动员成绩的差异在10%-18%,而在径赛的项目中,这种差异达到了20%。换言之,生理上的差异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对此,运动学家认为有必要对参加比赛并获得名次的女运动员进行性别检验。

  田秦杰称,国际运动协会于1966年引入性别鉴定,以确定参加女子项目的运动员的性别,维护女子竞技运动的公平性。

  什么人接受鉴定 ?

  田秦杰表示,自1966年推行性别鉴定以来,一直存在伦理与科学上的争议。“也就是说,有人愿意接受,也有人不愿意接受鉴定。”他指出尤其是西方的一些国家,如果强迫鉴定,那么会给运动员造成心理伤害,影响比赛成绩。

  田秦杰指出,历史上女运动员性别鉴定经历了3个阶段:“换句话说,就是脱光衣服,直接进行妇科检查。”田秦杰说,这种办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鉴定作用,但依然存在着鉴定依据不科学,对采用手术方法的“变性人”无法甄别,以及社会、心理上的排斥和反感。“有些不够文明!”

  后来,开始对性染色体和基因的检测。从1968年墨西哥夏季奥运会开始到1998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采用基因检查的方法对女运动员进行性别鉴定。但也有科学家指出,这种检查方法在技术上并不可靠,且理论上也并不严谨。该方法仅能提示运动员患有某些性发育异常疾病,并不能科学地提示基因检测异常的运动员能否参加比赛。

  第三个阶段,废除检查。田秦杰说,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最终在1999年6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有条件地废止了其已使用了30年的所有参加奥运会的女运动员均须进行性别检测的要求,并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执行仅在对个别运动员的性别存在疑问的情况下,采用合适的医学人员的干预和评价。

  田秦杰指出,往届奥运会只有对性别进行干预和评价,并没有成立实质性的鉴定机构。“我们的性别鉴定实验室在奥运会历史上是首次设立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2008北京奥运专题 

更多关于 奥科会 的新闻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