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不影响运动员的健康。”昨天下午,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明确表示,国际奥委会及相关的医学委员会已经确认北京空气质量不会对运动员的健康造成影响,而北京奥运环境大幅改善的背后则是多项高科技成果的结晶。
昨天上午,北京国际新闻中心组织了一场主题为“奥运环保工程中的新技术”的新闻发布会。临近尾声,美联社记者向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提出了一个相对尖锐的问题:“今天这个天气算污染大吗?还是算雾天?我知道今天挺潮湿,拍的照片看着也不好,但这种天气对运动员会不会有什么危害性?” 杜少中首先表示并不赞成用照片评价空气质量,因为照片作为一种视觉产品,它不反映空气质量的本质特征。“天气看上去雾蒙蒙的,和气象条件有关,也和污染有关。比如说我们在一间浴室里,雾气很大,可能看不清对面的人,但那里没有空气污染。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当中看到空气当中的排放污染物比较高,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雾蒙蒙的效果。因此,判断空气质量是不是合格,不能依靠照片,也不能仅凭感觉,而是要相信科学依据监测数据。”杜少中表示。
事实上,国际奥委会及相关的医学委员会,已经对北京的环境保护成果做出了积极肯定,认为北京在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不影响运动员的健康。 针对现阶段北京的空气质量, 杜少中明确表示:“根据我们已经取得的进展和已经采取的措施、正在采用的措施,我们可以保证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良好。” 在北京空气和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的背后,蕴藏着多项环保新技术的结晶。据北京市科委和环保局的初步统计,在奥运工程中,采用的环保项目有190多项,其中环境与生态保护77项,涵盖了噪声控制、园林绿化、环保设施、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几个方面;水资源利用及中水处理利用11项技术;绿色建材应用46项;环保技术及产品应用57项。
随着奥运活动的整体进行,各项高新技术还将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除了落实长期规划和高科技方案以外,北京奥运会期间还将实施多种临时性措施,保障环境质量。在回答俄新社记者提问时,杜少中表示,在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的保障下,北京市的机动车数量在奥运期间最多将减少60%,将使机动车污染物减少63%。(本报驻京记者 顾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