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徐永恒]
我的位置给多少钱都不换
来自黑龙江、在北京工作了近三年的徐永恒和伙伴包揽了“扑票大队”的前四位。
不管别人出多高的价钱买他的位置或票,他都说:“不!多少钱都不换!”徐永恒说:“能看到世界上最盛大的体育比赛——奥运会,更何况又是在咱们国家举办,百年一遇的盛事啊,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为难忘的记忆和骄傲。如果没有买到票,那是终身遗憾!所以,在这里过的第一晚,我觉得比在家里睡还舒服,心里高兴啊。”
-晨报首席记者 陈 敏
(北京7月24日电)
尽管北京奥运会门票的销售即将进入第四阶段,且该阶段的售票要到25日上午9时才正式开始,但公众的热情仍令人难以想象的高涨——从23日中午12时起,位于北京朝阳区北土城路的奥林匹克中心区售票亭前,“扑票大队”就出现了。
“排头兵”已排了24小时
炎炎烈日下,上万人排起蜿蜒数公里的“长龙”,一眼望不到头。“排头兵”徐永恒和伙伴们已经排了24个小时。从早上起,他们就不断受到包括美联社在内的诸多媒体采访,同时还要时不时为“新手”答疑,甚至像名人那样被请求签名。
刚刚排上队的刘江山很懊恼,“我昨天在报纸上看到消息了,原想着今天中午来排队就差不多了,可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看这形势,应该有近万人了吧?报纸上说北京地区有约25万张门票,按每个人限购一个场次2张票来算,我应该可以买到票。”就在他不断向记者和身边人打听、盘算的这几分钟里,身后又增加了近百人。
母亲替尚在美国的孩子买票
刘江山随身带来了伞和折叠椅,这是他在奥运门票第三阶段销售时积累的经验。因为排在“龙尾”,几乎是人贴人的拥挤,他暂时用不上这些装备。而在“龙头”的第一段S形队伍中,早早占据有利地形的那些人,装备更加丰富,展开的空间也更大。
凉席、雨伞、矮凳和毛巾,加上报纸、扑克,是基本装备。不少壮小伙子顾不上烈日当空,用湿毛巾顶在头上,躺在凉席上睡着了。还有不少人,时不时来到队伍中挪一挪代表其位置的凳子,而自己则躲在不远处的树阴下。
张大妈已经70多岁了,是为孩子排队买票。“孩子正从美国往回赶,说一定要回来看北京奥运会。没有特别指定看哪一场,说只要能买到票,进水立方、鸟巢看一看,感受一下就知足了。”她并不担心离开位置会被人插队,“大家都排了那么久了,前后左右就像组成了一个临时大家庭,互相照应着呢。”
更精良些的,是露宿用的小帐篷,其中一顶属于浙江嵊州来的董磊。他一结束高考就来到北京。坐在帐篷口,他拿着一本英文原版书,静静地看着,身边摆放着水、牙刷牙膏和几个苹果。
家属送吃送喝等候接班
秩序线内,人们安心守候;秩序线外,同样是一片热闹景象。运水的、送吃的、拎着毛巾被子赶来接班的,川流不息。
烈日下,记者只待了三个多小时就感觉快要中暑了,那些守候了数十个小时的购票者怎么办?记者发现,一辆北京市急救中心朝阳分中心的救护车停在路边。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这几天天气炎热,为防止购票者出现中暑等意外情况,从今天上午10时起,中心派出的一辆救护车就始终在销售点待命,随时应对突发情况。而水站、流动厕所也在销售点安置到位。
[人物素描]
队伍中唯一老外:从没见过这么壮观的队伍
等候购票的“长龙”里,有一位满头白发的外国人,特别抢眼。他的中文名字叫任达,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看着眼前壮观的队伍,任达笑着说:“天哪,这么多年我还第一次看到为了购得一张体育赛事的门票,竟排起如此长的队伍,奥运会的魅力实在太大了!”
任达是这个队伍中唯一的一个外国面孔。任达的太太孙爱珍笑着说:“他也劝我,要不回去算了,这么排太辛苦了。但我不肯,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我刚才大概数了一下,我们约排在第240位,如果回去再来,恐怕就买不到票了呢。”
作为一名“中国通”,任达这几年来和太太带着一批又一批美国学生来中国“游学”。任达告诉记者:“每一批来中国游学的美国大学生,都被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所深深吸引。我们的最后一站总是上海。每一次离开中国时,都会听到学生们相同的感慨:‘下次,我还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