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琛 采写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说过:一届奥运会成功与否,媒体记者最有发言权,媒体是一届奥运会成败与否的最终裁判。北京奥运会期间,将有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1600名注册记者前来进行赛事报道。此数字超过了雅典奥运会的记者人数。记者们的身后,有超过40亿人次的全球观众和读者,媒体服务水平的高低将是决定北京奥运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在赛时就是这21600名记者的大本营。这21600注册记者中,包括16000名电视媒体的记者,他们多是持权转播商,另外5600名记者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和摄影记者。有意思的是,参加本届奥运会的运动员人数在一万多名,这样一来,媒体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运动员。如何为媒体服务,主新闻中心(MPC)有些什么样的设施,本报记者21日提前探访奥运会主新闻中心,为你揭秘这个史上最大的“记者之家”。
“风、雅、颂”元素融入设计
记者感受:任何记者置身于这种“往来无白丁”的环境中,恐怕都会文思如泉涌。
走进奥运会主新闻中心,你便能强烈地感受到这里的中国风情,新闻中心内部的景观建设处处体现出“中国风”的设计理念。中国的国画、书法、风筝……都成为了时尚元素。
主新闻中心的三层景观分别按照《诗经》中“风、雅、颂”设计而成。一层设有银行、邮局、免费网吧、小型超市、手机充电站等生活服务设施。此外,拥有九种语言的语言服务区和主接待台以及失物招领处也设在一层。服务台前,身穿蓝色服装的志愿者,面带笑容、随时待命。
乘坐电梯来到二层,头顶装饰的一排排雨燕风筝似乎在讲述着老北京的故事,通道两侧的墙壁上,颜真卿的楷书、王羲之的草书、张旭的狂草……别具中国风情。MPC二层是提供给各国媒体的临时家园和“前线指挥部”。以7座奥运会主办、协办城市命名的街道,将二层各大媒体的工作间有序划分。
在可容纳八百人的“梅厅”前,不仅有硕大的汉字“梅”的书法标志,还有仿真中国古梅及假山造景映衬。门前的中英文说明写道:“梅,中国人视梅为吉祥物,代表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五福’,梅花传春报喜,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精华,为世人敬重”。步入“梅厅”,扑面而来的是“中国红”的主色调,这也与“红色的梅花”主题相呼应。
在租用工作间门口,一只漂亮的“中国红”颜色的信箱更是吸引人的眼球,据悉,只要租用主新闻中心场地的中外媒体,其工作室的门前都有这样一个小巧而又古色古香的“中国红”信箱。
上网发稿也要收钱
记者感受:网速一流,但上网费用勘比一台笔记本电脑。
让记者有些意外的是,在主新闻中心上网是需要付费的,也就是说,赛时5600多名文字和摄影记者要想给单位发回稿件,将要支付不菲的网络使用费。在整个新闻中心,仅有20台免费的电脑,对于五千多名记者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文字记者工作间位于MPC一层的中部,是主新闻中心的核心工作区,共有971个座位,90台INFO2008终端、3个电视墙、34台电视机。按照规定,记者工作间工位的使用原则为“先到先得”,但是预订收费卡电话和网络接口的机构可享有专用位置。与以往国内的大赛不一样,谨遵国际奥委会惯例的北京奥组委,此次并未提供免费的网络,所有的记者必须前往收费卡中心支付宽带IC卡或者无线网卡的上网费用,从而获取一个对应的认证号,才能在文字或者摄影记者工作间享受网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