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场馆运营:本地优势与欧洲模式各有利弊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10:10  中国体育报

  关于08后奥运场馆30年特许经营权的话题,由来已久,目前为人熟知的两大运营模式分别是中国本土企业的公司制管理体系和国外专业场馆运营机构运营模式的本土化“嫁接”。如果说本土企业拥有“本地优势”,国外企业具有“欧洲模式”的成功经验,那么最终在中国体育市场孰优孰劣?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邓亚萍

  记者:奥运场馆利用有哪些特殊性?

  邓亚萍:此次承办奥运会,我们兴建的基本上都是大型的体育场馆,当初在招标的时候,已经考虑到赛后的利用问题。让投标商报出他们后期开发利用奥运场馆的具体计划,当时还有场馆经营的专业人士对他们的计划进行考评。

  所以后奥运场馆的利用问题,势必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这么大的投资建成的体育场馆,在设计之初就希望能够最大化地利用,特别是对于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来说,让更多人去锻炼身体,引导人们接纳一个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记者:如何去挖掘这些场馆更多的潜能呢?

  邓亚萍:其实,不光是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别的体育场馆的运营问题也都是我们需要开动脑筋去做的事情。过去有些场馆,设计的用途并不十分适合全民健身,这是原先设计理念上的一些问题。不过这只是个案。体育场馆不仅可以办演唱会、办文化演出,更重要的职能还是供人们进行健身的场所。建造任何场馆的目的,是让人们去从事更多的体育运动。

  记者:目前已经接管后奥运场馆的运营商,有国内企业也有国外企业,你更看好谁?

  邓亚萍:对于国内和国外的奥运场馆运营商来说,现在还很难说谁更有优势。如果单纯从运行的角度上看,我认为国外的场馆运营机构更有经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些项目,主要发源地在欧洲,而这些游戏规则也主要是在欧洲制定,另外欧洲人一直很喜欢运动——以“欧洲思维”去经营和管理一个体育场馆,他们的经验自然会比我们丰富得多,经历的时间也多得多。

  对于这些外国企业,虽然他们能够将以往的成功经验“移植”过来,但是他们也许不一定非常了解中国的情况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是他们在中国能否获得经营成功的不确定因素。

  记者:“本地优势”与“欧洲模式”可以并存吗?

  邓亚萍:对中国企业来讲,过去的场馆,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介入并把它们套上一种经营模式运营起来,因为体育场馆的经营权只属于某个体育部门,没有进行公司化运作。后奥运场馆则将以公司化的形式出现,最后的情形会怎样?这也是有利有弊的。有利之处,在于中国企业比外国企业更加了解中国人的习惯和喜好,并且拥有一定的本地资源,欠缺之处,则在于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经验的积累相对有限。

  所以,无论是本土企业具有的“本地优势”,还是国外企业的“欧洲模式”,究竟谁能取得成功,我们还得看。不过我很期待,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几年之后,我们回过头再看——他们都很好地运营了这批奥运场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