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施婕:限制海外兵团其实并不利 大家都误解了何智丽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15:21 体坛周报
[page title= subtitle=]
我在12岁时拿了河北省少年冠军,并因此进入省队。当时的河北省队强手很多,比我年纪大的有李惠芬等人,和我一批的也有高军、乔红等。我在省队打到21岁,可得到的最好成绩不过是全国前16名。有一次为了准备亚洲少年锦标赛,国家挑选了10个人集训,可后来只有我没进国家队。当时的省队教练也不太看好我,日后张燮林指导曾称赞过我在国外还能将削球练得那么好,说实话,能得到肯定让我非常感动。 离队时,我可以进入大学读书,或者是可以要求省队安排工作,可我总是觉得自己的乒乓球生涯有些遗憾,没有进入国家队,没有参加过国际比赛。就在这时(1989年),开始有运动员出国打球,有热心的朋友建议我效仿这条路,于是我就让父母托他们在国外的朋友到处联系。终于在德国的一对热心夫妇德国乒协取得联系后,给每一家俱乐部都发去资料,终于巴伐利亚州的一家球队要了我,我就这样出国了。 刚出去很兴奋,甚至刚到的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觉得过上了真正的田园生活。德国俱乐部训练水平低一些,但是我当时是来求生存的,因此不会在意。我在一对德国老夫妇家里住下,他们帮我做家务,每天教我学德语,就这样我就像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语言。 我第一次代表德国队比赛是1991年罗马尼亚公开赛。老实说,我当时都不知道德国乒协怎么注意到的我,有些稀里糊涂就过去了,那时中国国籍也可以代表德国比赛。比赛没什么强手,我最后拿到了冠军,自己没觉得什么,中国人打乒乓球嘛,目标肯定是最高荣誉,然而在德国乒协却引起了轰动。 我1995年才加入德国国籍,因为我到德国后一直在俱乐部有收入,自然也要纳税,所以满了一定的年数就符合入籍资格,当时又已经代表德国队打了几年球,所以入籍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当然骨子里我肯定还是中国人,还是一名中国出来的乒乓球运动员。 要说代表德国队比赛有什么想法?说实在的,我最真实的想法是过去在中国,打不好还可以拿国家队没要自己作为借口,可现在真的要出现在国际赛场,成绩不好就真的没有退路了,我当时就有这么一点患得患失,当然说是要面子也对。也许是因为我过去没有入选过中国队吧,代表德国我没有觉得什么不安,因为我是为自己作为一名运动员考虑,能参加国际比赛就感到很自豪。 我开始受到中国的关注,是1993年哥德堡世乒赛上,我在争夺前16名比赛中击败了乔红。其实在去哥德堡之前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可以输给中国、韩国或是朝鲜的选手,只要别输得太惨就行,但是面对水平一般的要尽量获胜。当时海外军团参加团体赛要得到中国乒协同意,记得我当时是唯一得到许可的,这可能也是因为我过去在国内没名气的缘故吧! 我和乔红以前在国内一起训练过,她的实力比我强,因此当时那场比赛我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直到总局数2比1领先,第四局我又大概是19比13领先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赢球。其实那时乔红头脑已经崩溃,也许她赛前根本没想到会输,竟然连续给我两个很高的球,但是我却稀里糊涂不敢扣杀,错过了机会。那时在场边指导我的李先觉教练对我喊了一句:“你要敢赢啊!”我终于抓住机会一举淘汰了乔红。 国内媒体都知道我的情况,因此报道起来都很客观。1996年法国世界杯团体赛,我们竟然战胜了非主力阵容出战的中国队获得亚军,我一个人击败王晨和邬娜独得两分。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我又在小组赛对朝鲜,以及争夺第三名对韩国的比赛都得到两分,一下子在德国成了新闻人物。后来我一直代表德国打到2001年大阪世乒赛,并还获得了雅典奥运会参赛资格。 说到海外军团,肯定离不开何智丽的话题。我知道国内媒体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后对何智丽的报道,这里我并不是要为她辩护,因为我们彼此也不是非常熟悉,但是就我和她打过几次交道的情况看,我觉得她应该不是像媒体写的那样。她只不过是性格有些直,平时不拘小节,不注意别人的看法,在风口浪尖容易得罪人。 也许在和邓亚萍的比赛里,何智丽的举动的确是要报复过去的一些事,首先我觉得既然有激烈的竞争,大家的心态就不可能一直保持得非常好。当一个人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的确容易做出一些不太理智的事情来。 何智丽的问题也许是在于交流不够,但话又说回来,过去在专业队里都要听教练的,哪有机会去说出自己的想法呢?而且当时何智丽没有及时和国内媒体沟通,这加深了大家对她的误解,反过来她心里又更会有疙瘩,这就是恶性循环。 其实何智丽在比赛中每得一分都喊“哟西”,和我比赛时同样如此,而且我听说她小时候也是习惯于大声为自己加油。这是每个运动员的习惯,德国的施特鲁泽每次得一分就要挥拳,还有人在场上能骂出来,他们都是为了能扰乱对手心理,千万不要上纲上线。 我想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张莹莹和孙晋搭档迎战我和何千红。前两局双方战成1比1,但在第三局我们很快大比分落后。我当时觉得反正双打比赛打着玩,已经准备放弃,可是何千红是一个好胜心很强的人,一肚子闷气。正巧这时,何千红一次发球失误,张莹莹习惯于喊了一声“撒”。在这边比赛出现擦边或是发球失误,大家都会出于尊重保持沉闷。何千红一听张莹莹叫好,马上用包括中文在内各种语言把她骂了一顿,听得张莹莹一愣一愣。我当时想笑又得忍住,中国队场边指导的施之皓以前在德国呆过,了解欧洲运动员能在场上比赛时骂出来,也忍不住要乐出来。现在想想,要是把这件事提高到政治角度,也会非常轰动,其实根本没有必要。 实际上我听不少在日本打球的中国人说,何智丽在日本给中国人长脸,只有她敢大声训斥日本人,会拒绝和水平不高的日本队友合练,如果球队没拿到冠军,日本教练提议大家出去聚餐的时候,何智丽会甩出一句“吃什么吃”就扬长而去。在日本,只有她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她的个性。 最后说说这次国际乒联关于海外军团的新规定吧,说实在的要不是《体坛周报》的记者要来为此采访,我都没怎么关注这件事。我现在看问题总是习惯于多角度,站在其他人的位置,所以我可以理解出台这个规定的初衷。我相信不少欧洲本土运动员对海外兵团很不满意,比如一个德国人本来是本国四号,有机会参加国际大赛。对于他来说,目标就是能在国际赛场亮相,但是突然来了一两个中国人,就意味着他的梦想要破灭。因此施拉格可以表态反对限制海外军团,那是因为他能保证自己在国家队的主力位置的前提下,海外军团还能提高他的水平,但是对其他很多人就并非如此。 国际乒联也许是觉得现在世界大赛的中国人太多了吧,其实我觉得限制海外兵团并不利于乒乓球水平的提高。体育比赛就是要让竞争更加激烈,而不是通过人为的办法限制竞争。海外兵团的出现,其实也是在带动当地球员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像德国这样乒乓球群众基础还不错的国家更是如此。施特鲁泽是个很好的例子,耿丽娟教过她接发球,她经过和我们的对抗实力提高很快。 这样的限制并不是堵死球员出国打球的大门,但像我这样当初在国家队没有机会,来到德国能参加世界大赛,实现一名运动员最大梦想的情况,今后已经变得不可能。 小球员想要早早出国取得好成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刘佳14岁到奥地利并最终取得成功,但这样的例子是少数,中国队强大的奥秘在于十几岁到二十岁出头时的专业训练,如果为了能代表其他国家,选择早早离开国内,就失去了进一步提高的土壤,到了国外也很难能确保当上头号或是二号选手。也许引进中国教练是提高国外乒乓球水平的好办法,但是乒乓球在其他国家并不那么受重视,赞助商给的钱不多,在国外请教练并不现实。长久来看,我担心国际乒联的政策会收到相反的效果,非但不是百花齐放,反而是将来其他国家队和中国队的距离越来越远。 施婕 是中国乒乓球第一代“海外兵团”的代表。1968年生于河北的她从1991年代表德国参赛开始,在很长时间里都把持着德国女一号的位置,并两次率领德国队获得欧锦赛女团冠军,一次世锦赛女团季军。2001年退出德国国家队,2006年退役。 在国际乒联的禁令出台后,施婕向本报记者回顾了她近20年的海外生涯——这是中国第一代海外军团生活状态的缩影,而这样的经历,或许也将随着禁令的实施从此再不能复制。 ★张力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