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为媒小球转动大球 外交改变中美关系成就一佳话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10:00  半岛都市报

  新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快速发展,不仅让中国的乒乓球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在国际上连续取得佳绩,极大地振奋了民心,而且在外交领域,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数中美“乒乓外交”了。正是通过乒乓球为媒,让处于封冻状态的中美关系最终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是“小球转动大球”的经典案例。

  -意外收获

  美国运动员“搭错车”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开始为改善和缓和关系而进行试探和秘密接触。1971年4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开赛前夕,周恩来总理召集有关人士开会时要求,这次参赛“要接触许多国家的代表队”,“我们也可以请他们来比赛”。同时他要在座的人“动动脑筋”。

  比赛开始的第一天,中国队乘巴士从驻地去体育馆时,意外碰到了美国运动员科恩上来搭车,于是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主动和他握手、寒暄,并送他一块中国杭州织锦留作纪念。但没有礼物回赠给庄则栋,科恩一直耿耿于怀。在比赛的间隙,科恩在逛商店时发现了中意的运动衫,上面印着“LETITBE”(顺其自然)。科恩立刻买了两件,一件留给自己,另一件当作礼品送给庄则栋。两人互赠礼物的一幕在日本被记者抓住,成为爆炸性新闻。

  -打破坚冰

  美国主动申请访华

  过了几天,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副团长哈里森突然主动来到中国代表团驻地,提了惊人的要求:“你们邀请了我们北边的邻居加拿大去中国访问,也邀请了我们南面的哥伦比亚,能不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啊?”当时中国驻日本联络处的代表赵自瑞先生提醒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见,是一次重要的外交动向,必须向国内报告!”

  很快,电报发回国内,国家体委与外交部研究后建议婉拒美国乒乓球队的访华要求。报告送到了毛主席手里。毛主席审时度势,经过反复考虑作出历史性的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次日,美国国务院接到驻日本大使馆《关于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立即向白宫报告。尼克松总统在深夜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发电报给美国驻日大使,同意中方的邀请。事后尼克松说:“我从未料到对中国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北京的形式得到实现。”这个消息很快传到美国,传遍了全世界,成了特大的新闻。

  -成功访华

  美国乒球队到访中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紧靠香港,很多外国访问代表团到达中国大陆的第一站都选在广州,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大陆,同样从广州开始。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成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新中国境内的美国人。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在广州呆的时间并不长,当天下午就乘飞机去了北京。在北京期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参观了清华大学,游览了长城和颐和园,与中国乒乓球选手举行了友谊赛。

  4月14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国乒乓球队的成员,并对他们说:“中美两国人民过去往来是很频繁的,以后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

  -外交突破

  中美关系步入正轨

  距周恩来接见美国乒乓球队的成员后不久,美国总统尼克松立即宣布了一系列对华开禁措施。作为回报,美国乒乓球队邀请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这个邀请立即被接受。1972年4月12日,美国派一架波音707专机来到加拿大渥太华机场,专程迎接结束在加拿大访问的中国代表团,飞机上用中文写着“友谊飞剪号”,悬挂着中美两国的国旗。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代表团到美国进行友好访问。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乒乓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1971年4月21日,周恩来总理通过巴基斯坦向美方首脑发出访华邀请;同年7月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1972年2月18日,尼克松起程来华,21日到达北京,成为第一个来华访问的美国在任总统。当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本报记者 张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