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新中国体育回溯系列 “举国体制”是如何产生?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15:14  中国新闻周刊

  国家体委的建立,给新中国体育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政府机构。中国体育的质变,就随着这个机构的成立而开始萌发

  ★ 实习记者/万佳欢

  自从荣高棠带团从赫尔辛基奥运会回来后,荣的秘书刘秀政开始变得异常地忙碌起来。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几个体育领导人都要聚在一起开会,她负责做会议记录。会议的中心内容只有一个——筹建中央体委。

  做会议记录的时候刘秀政偶尔会很困,而参加会议的荣高棠、黄中等人却精神抖擞。他们白天分头去忙,晚上才有时间碰头。“头绪和问题很多,大家一个个地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刘秀政说。

  这样的晚间会议持续了四五个月,直到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中央体委)建立之后好一段时间,刘秀政才恢复了正常工作作息。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中央体委正式改组为国家体育行政机关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而国家体委诞生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提高体育运动的竞技水平。

  贺龙挂帅“大兴土木”

  体委刚成立时,只有四十多人,大多是体育总会和青年团的“旧将”,其他人也都是从四面八方调来的。而这些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原来干过体育。原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张非垢和后来担任体委副主任的张彩珍,都是由于贺龙觉得体委很需要几个“秀才”而动员来的。他们戏称自己是“文人进武庙”。

  无论如何,各地人才汇集北京,体育领导机构很快健全起来。到1953年,中央体委已是一个拥有239人编制的大型机构。

  有了机构就要有办公室和宿舍。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一个月,牌子就挂到了王府井八面槽九号院。1954年,中央体委正式改组为国家体委后,整个体委搬到北京体育馆附近的体育馆路,这里因此成为体育运动的心脏地带。

  体委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建立专业的训练队和比赛场馆。

  当时体育场馆极少,北京除了1937年建的先农坛体育场之外,尚无一座体育场馆,甚至连一个带看台的篮球场也没有。“苏联篮球队来的时候,只能在东单的灯光球场搭一个大席篷,很多工人怕篷会塌下来,又怕失火,只好一直在下面打着手电。”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教授熊晓正对记者说。而根据刘秀政的回忆,苏联体操队来访,也是在先农坛搭了个露天台子就比赛了。

  1954年,贺龙等人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在北京崇文区修建一个设施比较齐全的体育馆,得到了国务院的支持。

  一年后,由比赛馆、游泳馆、训练馆组成的北京体育馆竣工。刘秀政记得“当时对这个体育馆的意见挺大的,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奢侈浪费”。

  为此,贺龙专门挑了一个周末在新体育馆里举行篮球比赛,并邀请到了毛泽东及中央政治局书记处的很多领导过来看球。毛泽东一进馆,就高兴地说:“贺胡子,你修了那么大个房子啊?”

  主席一表态,反对意见才因此平息了。

  事实证明,体委组建时把贺龙推到前台主持工作是相当有远见的。有了这样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国家体委在中央的影响大大不同了。

  体委与中央联系密切还跟体育的特殊性有关。邓小平非常喜欢看球,经常一个人来体育场看足球赛。“这种时候,荣高棠一般会赶过去陪着领导看球,一边看就一边汇报体委的工作情况,”刘秀政说,“经常是,今天打一场球,就会有领导新的指示过来。”

  可以说,在文革之前,国家政策一直很支持体育。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