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民运会年龄最大者年届八旬 吴老汉一生守望"肉莲响"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09:31 南方日报
人物 在全国性的运动会上,80岁高龄的老者和6岁的小朋友参加比赛都算是罕见,更不要说一位老者和小朋友同台比赛了。但是在本届民运会上,却出现了这一幕。 行乞手段变身民族艺术 80岁高龄,一头银发,但却步伐矫健,双眼炯炯有神,穿着草裙,手舞足蹈。这就是本届民运会湖北代表团“肉莲响”表演者之一的吴修富。他也是本次参加民运会年龄最大的运动员。有意思的是,和他一起表演“肉莲响”的一位小朋友谭栋文却是本届民运会年纪最小的运动员。谭栋文也是吴修富老人的徒孙。 来自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恩施土家族苗族首届民间艺术大师”吴修富介绍说:“我从小热爱文艺和体育,解放前拜师学理发那阵才十几岁,常因跑去看戏打球,没少挨师傅的训斥。那时常有民间艺人在城里演戏,我就边看边学,什么龙船调、秧歌舞、耍耍、莲湘……我都求着艺人们教我。” 吴修富继承并发展出“肉莲响”也有一段故事。“我的师傅是个哑巴,除了给人理发外,就爱晒着太阳用手掌拍自己的身体,拍出一段段旋律。我当时觉得很有趣,就想着能不能将这个改造出一套艺术来。没有人理发的时候,我就跟着师傅一边比划,一边琢磨节奏和动作。”吴修富回忆说,“其实,‘肉莲响’的原生态是‘泥神道’。在解放前,利川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在头上、手上、脸上涂满泥巴,双手活泼地拍打身体,沿街行乞。表演的目的是为赢得主人的欢欣和同情,希望得到施舍,是一种行乞手段。” “解放后,乞讨的人少了,知道‘泥神道’的人也少了。于是我就从师傅的手势中学来的一些动作加以改进发展,就成了‘肉莲响’。”吴修富认为这个表演,也是自己能够保持健康身体的关键,“‘肉莲响’表演一般都是赤膊上阵,投入的表演者会将全身拍得通红。这其实就是促进了血液循环,具有很好的锻炼价值。你看我现在80岁了,一样可以灵活地活动,手脚也好,没有什么大病。我现在依旧保持着每天喝一斤苞谷酒的习惯,现在都喝了两万多斤了!” 自告奋勇跳红“肉莲响” 吴修富当了五十几年的理发师傅,还干了二三十年的业余篮球裁判,而且还获得了国家一级篮球裁判的证书。他也是当地最早能用英语说篮球术语的人。“当时我们那里有传教士,我就向他们学英语。”吴修富高兴之余还给笔者说了几句,“double dribble就是两次运球,三分球是three point(应为three point shot )。” 1986年,首届湖北民运会在恩施州举行。当时吴修富作为一名热心观众随利川代表队去观看比赛,当他看到别人表演民族特色表演时就按捺不住,找到组委会的人说自己也有一个很有特点的民族节目可以表演。得到批准后,吴修富请一队毽球比赛的姑娘为他拍手打节奏,然后独自登台表演。顺拐、扭身、拧腰、颤动、圆转……柔韧独特的舞姿与口哨声、搓指、击掌、拍打身体各部位发出的声响相呼应,刚劲粗犷,富有神韵,令现场观众大声叫好,掌声雷动…… 从此之后的湖北省民运会上,都少不了吴修富表演的“肉莲响”,而且每次表演都获了奖。他和他的徒弟们还到南宁、昆明、乌鲁木齐等地演出,也上过中央电视台的民族艺术节目,每次都载誉而归。之后,“肉莲响”也成为湖北代表团在全国民运会中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目前,“肉莲响”也正在申请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作为民族传统艺术的“肉莲响”的传承问题,吴老一直都十分揪心。他说:“我可以不收一分钱,义务教大家,只要能让‘肉莲响’传下去,让我做什么都行。”现在,他的大弟子刘守红在当地开了一所学校,其中就有一个艺术课是学习“肉莲响”。他们保守估计,目前至少有2000多人已经继承了“肉莲响”的真传。这次随吴老来参加表演赛的谭栋文,也只是学了几个月就小有成就了。 现在,八旬的吴老早已不再理发,也不当篮球裁判了,唯独搁不下的就是“肉莲响”。 名词解释 肉莲响 “肉莲响”是湖北省利川市土生土长的、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品种,流行在该市的都亭、柏杨、汪营一带,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得名。“肉莲响”以往曾称“肉莲湘”,动作与民间传统舞蹈“打莲湘”相仿。因舞蹈以其肉体碰击发出响声为其突出特色,乡民习惯称之为“肉莲响”。“肉莲响”多为男子表演,表演场地不限大小均可,由于动作和声响关系密切,表演时只穿背心、短裤或者干脆赤膊上阵,既不需要道具,也不需要更多服装,舞蹈动作诙谐、明快,表演难度大,动作要求高。它的主要动作有“秧歌步”、“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双打”、“十响”、“七响”、“四响”、“三响”等十几种。“肉莲响”虽无唱腔、无伴奏,但口读简谱短而有特点,艺人根据演唱的需要,加上舌头弹动的声响伴奏,更增添了舞蹈的欢乐气氛。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