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百岁老人与中国体育有不解之缘 08要去北京看奥运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11:24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从柏林到北京,空间上并不遥远,坐飞机8个小时就可到达;从1936年到2008年,时间却漫长得足够将黑发丝丝染白。今年已年满100岁的黄丽明老人亲历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当时她是中国代表团7名女运动员的场上指导。前天晚上,黄丽明老人在美国新泽西的小儿子、60岁的陈农恩给记者打来越洋电话,他告诉记者,妈妈虽然现在远在美国波士顿,但她表示,明年一定要飞到北京,现场观看奥运会。

  柏林记忆首次领略奥运精神

  黄丽明1907年1月出生在南京,她的一生都和体育有缘。

  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的南京在全国最早开展起高校体育教育,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后来的金陵女子大学,现址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在全国率先开设体育系,1923年黄丽明进入该系学习,成为该系的首届毕业生,也是最早从国内大学体育系毕业的3位女性之一。1929年,黄丽明以优异的成绩得到美国威斯理安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并在该校体育系研究院就读。1931年在美国得到硕士学位后,黄丽明接到了金女大校长吴贻芳的邀请,随后便回国接任金女大体育系主任职位。

  在黄丽明的体育人生中,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担任中国代表团女运动员场外指导的经历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代表团中只有7名女运动员,分别是游泳选手杨秀琼、田径选手李森,以及5名国术(武术)选手。由于没有专业教练,当时身为金女大体育系主任的黄丽明担起了指导这7名女运动员的重任。

  尽管中国代表团在柏林奥运会的成绩不甚理想,但黄丽明还是感受到奥运会带来的巨大震撼。老人现在还经常说起,那时在田径比赛中,李森跑了最后一名,但她坚持跑到终点。当时,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鼓掌,为李森坚韧不拔的精神欢呼。“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这正是奥林匹克精神带给黄丽明的启示。陈农恩告诉记者:“在我印象中,每次看奥运会,她都觉得即使运动员得到最后一名,也应该为其起立鼓掌,因为和竞技成绩相比,运动员身上的体育精神更重要。”

  期待北京要回国再圆奥运梦

  感受过柏林奥运会的巨大魅力后,黄丽明内心就开始有了这样的遐想:“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也能承办一次奥运会?”1991年,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但在1993年的投票中,北京以两票之差未能申办成功。当时,黄丽明虽然很失望,但她深信中国不久之后必定能申办成功。如今,老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黄丽明现在正跃跃欲试,她很想明年亲赴北京观看奥运会。

  陈农恩回忆说:“在我印象中,每次奥运会,妈妈几乎都会认真地从头看到尾,看到中国人在奥运会上摘金牌时她最高兴。我记得妈妈多次看奥运会看得忘记了吃饭,看到中国选手拿到金牌后,她会不停地打电话给认识的人,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陈农恩告诉记者,自北京

申奥成功后,老人就和诸多在美的亲戚朋友相约去北京看奥运会,家里子女都支持老人的想法。“尽管已经年满100岁,但妈妈仍然坚持锻炼,她每天都要在公寓楼梯的过道上走上一圈。”陈农恩说,“尽管妈妈身体很健康,思维也很清晰,但飞到北京毕竟是一次遥远的旅程。不过,我们会尽一切努力让妈妈去北京,在祖国亲身感受奥运会,这是她的梦想。”

  说出你的奥运故事

  在奥运会的百年历史中,有着许多参与其中的南京人。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派出7名女运动员,南京人黄丽明就是她们的场上指导;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摘得金牌的南京人栾菊杰和许海峰一样,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骄傲;2008年

北京奥运会,肖钦、陈金等一批南京健儿也已经摩拳擦掌……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备过程中,到处都能发现南京人的身影: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内部燃烧系统在南京研发成功;而在北京奥组委,许多南京人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