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乒乓之变 从"让球"到"竞球"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4月17日09:04 中国新闻网
二月十二日晚,为期四天的中国乒乓球男队“直通萨格勒布”——第四十九届世乒赛单项赛队内选拔赛第一阶段比赛在北京结束,位列今年冬训五名重点队员之一的王励勤发挥正常,排名第四。图为王励勤在第一阶段比赛中。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作为国球,乒乓球曾在很长时间以来承担着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特殊使命,乒乓世界冠军的涵义也因此变得不简单。如今,中国乒乓球正在逐步走出这个特殊的“光环”,变得纯粹 4月13日,中国乒乓球队“直通萨格勒布”队内选拔赛最后阶段将展开,前2个阶段男队产生了6名参加世锦赛单项赛资格选手,小将马龙成为最大的黑马,凭借着13胜2负的骄人战绩,力压王励勤、马琳,占据冠军宝座。刘国梁也在赛后公开表扬马龙,称这位小将很可怕。 每每大赛之前,最敏感的就是主教练手上的那份参赛人员名单。一贯如此。 乒乓选拔机制变了 直到去年的第48届世乒赛团体赛,中国乒乓球队把一直讳莫如深的队员选拔,部分公开化了。打队内大循环一直是许多运动队训练、考察运动员的重要方式,不是乒乓球队特有的,也不是去年才开始的,但是把大赛名单和队内比赛挂钩,并且借助于电视转播的平台,公开在所有观众面前,却是开始于去年的不来梅团体赛。 两次大循环赛总积分列前两名的选手直接进军不来梅,总积分列三到十名的选手要再打一次八强赛,冠军获得第三个直选席位。余下两张“入场券”由教练组综合其他因素决定。 去年第一次电视直播,让所有人有点儿不适应,许多主力都很“悬”,王励勤和马琳都是在最后阶段才涉险登上“直通车”。 今年的萨格勒布单项世锦赛仍然采取队内循环选拔的方式,男女队将各产生9个名额,教练组还握有3张外卡的名额。 刘国梁曾表示,大循环目的就是检验主力队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针对抗压能力、心理素质;他还首次引入了6分制,赛程安排上也尽量贴近世锦赛。但因为有外卡的存在,教练其实在人员指定上,还握有比较大的主动权。所以,许多媒体仍然认为,声势浩大的大循环稍有“做秀”之嫌。并没有摆脱比赛成绩,加教练决定的老套路。 在他们看来,其实在循环赛之前,往往教练心里早已有了主力阵容的雏形。这种选拔加推荐形式,实际上就是要确保这个阵容万无一失。 尽管如此,这还是运动员选拔手段的一次大胆尝试。这之前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乒乓球的参赛人员名单都由教练组根据运动员国内国外比赛的成绩,结合队员的心理素质和状态来商定。这其间的分寸把握,教练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国球”承受之重 正是出于对实力的自信,中国乒乓球队才敢于尝试选拔的方法,给新人一些锻炼的机会,同时也给主力队员施压。今昔对比,在选拔方式变革的背后,是中国乒乓球环境的变革和水平的进步。 中国队自1953年起,共参加了26届世锦赛。其中三次包揽全部七个项目的冠军,15次获得男团冠军,在奥运会上的成绩也堪称辉煌。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起,8年中的3届奥运会,中国乒乓球队夺得了全部12块金牌中的11块。80年代,中国乒乓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历程,之后是近10年来,中国乒乓球稳居世界最高点。 10年前,第44届世乒赛上,瑞典队还可以给中国制造一些麻烦。可近几年,中国乒乓球队征战国际赛场,几乎包揽了全部的金牌。除了和国际乒联的规则较劲之外,几乎对手就剩下海外军团了。 相比5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刚刚进入国际乒坛,成绩只属于二流水平。当时处于一流的是日本和欧洲队。 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产生于乒乓球。1959年第25届德国多特蒙德世乒赛,中国选手容国团一举夺得男单冠军,从此,世界冠军的神秘大门向中国人打开了。消息传来,举国欢腾,中国人的自信心得到了空前的刺激。夺冠归国后,容国团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这是当时运动员受到的最高礼遇。从此奠定了其国球的地位。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受邀来京访问,小球转动大世界,乒乓外交的成功,使得乒乓球在此后几年里成了功效奇特的外交工具。此后,中国还举行过几次亚非拉乒乓球友谊赛,靠小小白球拉近了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乒乓球也由此奠定了在所有运动项目中非常特殊的地位。每一次夺取世界比赛冠军的意义,也不像其他项目那么简单。 乒乓球在那个年代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曾被集中体现在一个神秘的细节中——让球。而同为优势项目,羽毛球等其他的项目因为不具备这样的政治需求,“让球”的影响也小很多。 “让球”成为过去式 亲历乒乓外交的前国手梁戈亮在他的自述里说到:在比赛中,我们还经常让球,现在看来,大家可能不理解,但是当时让球也是为了国家利益,或者是乒乓外交的需要,是发展对外交往的需要。 最有名的案例,是1961年开始,连续三届世乒赛,李富荣三让庄则栋,当时不为政治原因,只为了炮制一个“三连冠”的神话,树起一个榜样。据说第26届世乒赛,庄则栋夺冠,李富荣让球,就是贺老总亲自安排的。 在往后,当政治因素逐渐弱化,“让球”成为中国运动员个体实力不够均衡情况下,保证中国队夺冠的一个重要策略。 80年代初的第36届世界锦标赛上,中国队首次囊括了全部金牌。那时,策略性让球,以便最大限度保证夺金,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乒乓球不可回避的烙印。 当时中国乒乓球水平仍处于爬坡阶段,依靠打法相克,培养秘密武器,是险中求胜的一招棋。在那个国家和集体荣誉远远高于个人利益的年代,教练的这个做法在队员中得到了默认性服从。 直到1987年,在新德里第39届世乒赛上的那次“让球风波”,不但把始作俑者何智丽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使大家开始重新讨论“让球”对于运动员及国家利益该如何轻重平衡。比赛中的个人利益开始被舆论谨慎地讨论。 1987年3月1日,何智丽因为队友陈静的让球,进入4强,另2名中国运动员和韩国的梁英子一起进入第39届世乒赛半决赛。因5个月前,何智丽刚刚惨败给梁英子,为确保金牌,教练组决定由当时势头正盛的削球手管建华来争金牌,因此要求何智丽在半决赛中让对手管建华胜出。何没有服从,而是真刀真枪上阵,3:0赢了毫无准备的管建华。尽管最终何在决赛中战胜了梁英子夺冠,但国内舆论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大张旗鼓地报道冠军。何智丽在队员中也逐渐受到孤立。次年,25岁的她自动离开了国家队。 随着中国乒乓球整体实力的进一步加强,和个人技术的全面化,“让球”,在国际大赛的中国乒乓队员中慢慢减少了。 首先,随着国际大赛的增多,以往所谓的秘密武器很难奏效了,像过去依靠削球手,出奇兵的策略没有了施展的余地。过去的队员可以两年不露面,就为了准备一次世锦赛,现在看来是很难想象的。 此外,现在运动员的能力和技战术水平与以往相比,更加全面,球员间的对抗充满变数。想和以前一样,依靠安排打法相克的队员取胜,实属不易,搞不好会弄巧成拙。 另一方面,过去的运动员只是按期领工资,待遇差别不大,且让球的运动员在回国后,队里会给予相对应的补偿。而如今运动员除了可以通过世界比赛的金牌可以获得数目不菲的奖金外,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冠军效应和商业机会,因此队员们都更加珍惜每一次可以证明自己的世界大赛的机会。 队内大循环比赛成绩和参赛名单直接挂钩,虽然也存有诸多质疑,但目前看来还是最公平的竞争方法。尤其是在乒羽等人才济济的优势项目中,选拔方式的公开、透明,尤其对年轻运动员来说,至少多一份证实实力的机会。(文/陈园园)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