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林丹笑谈坐出租趣事 鲍春来养伤看电视也举杠铃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4月13日11:12 东方体育日报
中国羽毛球队来到晋江集训那天,正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的日子。训练馆里到处挂着“冲刺07、决胜08”的横幅。奥运会冠军、击败陶菲克等等字眼,对林丹来说,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已经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或者,只有现在承受得更多,2008年的8月他才能轻松上阵。 在瑞士公开赛因腰部肌肉拉伤而弃权的林丹,现在仍需要每天进行20分钟的理疗。只是,晋江封闭的环境能够让他暂时远离外界强加的压力。 林丹喜欢狗,这恐怕也是晋江吸引他的一个方面。在北京天坛公寓养狗,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到了晋江,林丹就多了一个伙伴,祖昌体育馆举重教练家的“大熊”。“这真是只耐不住寂寞的狗,我们每天午睡没人陪它玩了,它就在房间里来回地走,不过它也不叫还是挺懂事的。”林丹说。这给他枯燥的集训生活,带来了许多生机。 这天全队进行登山训练,第二圈跑到山顶时,林丹遇到一位正在遛狗的老人。经得老人允许后,林丹欢喜地摸了摸小狗脑袋,就又随全队往山下跑去了。“等我跑到第七圈,又看到了老人家,他抱着小狗对我说,‘来,和世界冠军握握手’。当时,我已经气都喘不上来了。”林丹尴尬地说。 类似的趣事,林丹经常都会遇到。有一次在北京乘出租车,的哥从后视镜里认出了林丹。“哎?你是那个打羽毛球的吧!下次可要把老陶(陶菲克)赢了啊!”林丹答应着。过了一会,这位的哥又说:“哎?你们队那个老张(张宁)真不容易,还在打吧!”林丹附和着,“哦,你说的张宁吧!对,她已经31岁了。”聊兴上来之后,的哥好像刹不住车了。“哎?那个老谢呢?”这回,林丹实在忍不住了,“你说的不会是谢杏芳吧?她就在我旁边。”司机师傅这才关上了话匣,专心开车。“再说下去,估计我就成‘老丹’了。”林丹自己也笑了。 “不管认识不认识的,都应该对别人客气一些。”林丹说,他现在尽量在人前低调,也学会了宽容。“如果连拿10次世界冠军,自己不用说什么,别人也会认可你。现在每当我面对媒体的时候,我都尽可能婉转、低调地表达自己。场上可以尽可能地表现个性,但场下不同。关键可以打好球就可以了。”林丹说。所以,当他听说在全英公开赛后向谢杏芳献花,在国内引起了不小轰动时,脸上竟浮现了一丝犹疑。“还是多关注场上的我们吧!” 而陶菲克则是他另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有一次在北京爬山练体能,有人认出了我们说‘哎!那不是林丹吗?’我也冲他们招招手。紧接着对方就说‘你可不能再输给陶菲克啦!’当时周围还有很多游客,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不好受,很尴尬。但我想,他们愿意说什么、喜欢你也好,不喜欢你也好,这都很正常。既然是公众人物了,首先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有一个很好的容忍态度。不能因为他说了你不高兴的话,你就和他吵吧?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今,林丹的个人空间“铁血丹心”点击率已超过100多万。“昨天看到一个球迷给我留言,是针对我前段时间受伤的,说多吃香蕉,能减轻疼痛。我能感觉到他们对我的关心。用时下那句流行的话,就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天的训练,林丹身穿鲁尼在英格兰国家队的9号球衣,在场上挥汗如雨。这本来是他踢球时喜欢穿的号码,因为他喜欢进攻,在队里总是踢前锋的位置。但现在,足球游戏也被教练组明令禁止了,男单组需要全面预防控制伤病。 晋江集训开始不久,陈金就在踢球时扭伤了脚。虽然现在已无大碍,但训练中还是可以看到陈金在两脚脚踝都缠上了绷带进行保护。只不过,足球这项封闭集训中少有的娱乐,现在也被迫禁止了。“没事,好得差不多了吧。不踢就不踢了呗,反正我也不喜欢踢球。”陈金嘟囔着,对足球没有一点好感的样子。 就在陈金受伤的同时,另一位伤员也从北京来到晋江和全队会合了。他就是膑尖旧伤复发的鲍春来。膝盖膑尖的伤,在篮球运动员中比较常见,一般也被称为“篮球膝”。但超负荷的跳跃、跑动,竟也使鲍春来饱受其折磨。 去年年初,鲍春来也是因为伤病缺席了汤姆斯杯的前期备战,在休整了三个月后在汤杯中强势复出。今年,鲍春来似乎又走上了这条老路。眼前,除了6月的苏迪曼杯,更迫在眉睫的是5月开始的奥运积分赛。更令他郁闷的是,就在来晋江之前,他丢掉了他的第N个手机。对此,队友们早就见怪不怪。他自己也挺想得开。“反正已经很旧了。” 每次训练结束后,鲍春来总要用冰袋在左腿膝盖上冰敷很久。“练得太多了就会这样。这种伤只能靠加强腿部的力量训练,然后每次训练前一定要活动开。”鲍春来说。同样长期受膝盖困扰的谢中博见状,关切地问道:“怎么?还痛?你现在也算是半个康复专家了。”随后调侃道:“天天都要敷冰?当心又敷成风湿了。” 鲍春来无奈地冲队友笑笑。“接下来比赛很频繁,只有靠现在储备充分了,到时才有本钱花啊。”鲍春来说。经过在北京半个月的储备期,鲍春来已经能随队伍正常训练。“在北京时每天就抱着杠铃,看电视手里也举杠铃,就差睡在力量房了。”(本报记者邹晔晋江报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