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探访木樨园体校:摔跤冠军盛产地 女排练出最佳二传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4月02日16:31  新京报

  ●摔跤场边播放着后街男孩 ●柔道队训练时擂鼓增长士气

  “知道木樨园,但没听说过木樨园体校。”记者计划打车赴木樨园体校采访时,几名出租车司机均表示,不知学校的具体位置。其实,木樨园体校就位于丰台区光彩北路,举办中网的光彩体育馆与它只有一墙之隔。

  木樨园体校于1993年正式成立,它的前身为北京市四块玉体育训练基地,其中北京女排、女垒、女手、摔跤等项目的基地都设在这所体校。如今,体校共有8个项目13支运动队。雅典奥运会前,木樨园体校培养的主要是女垒和女手运动员。那时,北京队在这两个项目上的实力比较强。1996年,出自这所体校的王丽红帮助中国队夺得1枚奥运银牌,她现在则担任中国女垒的新主帅。

  

探访木樨园体校:摔跤冠军盛产地女排练出最佳二传

  雅典奥运会上,木樨园体校共输送了13名奥运选手,王旭获得了中国队第一块摔跤金牌,游泳队的陈祚、张琳也出自这里。

  

探访木樨园体校:摔跤冠军盛产地女排练出最佳二传

  奥运冠军王旭。

  冠军诞生地之木樨园体校

  摔跤队总教练梁德金执教摔跤已有24个年头。“我们当运动员那时,没有固定的场馆,在车库练过,在食堂也练过。”梁德金表示,现在的训练条件和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

  木樨园体校坐落在丰台区的光彩北路,以摔跤和垒球项目见长,游泳的成绩也相当不错。雅典奥运会上,木樨园体校共输送了13名奥运选手,其中包括奥运冠军王旭、冯坤,还有游泳队的陈祚、张琳、辛桐,花游的张晓欢、顾贝贝,男柔的谢建华,以及来自女垒和女手的5名队员。

  面对2008奥运的契机,木樨园体校希望将培养奥运选手和奥运项目的面进一步扩大,校长许广树说:“参加雅典奥运会的北京运动员,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技术与素质来说,都具备在2008年奥运会上再次冲金的能力,希望能在2008年取得更理想的结果。”

  摔跤比足球还容易受伤

  摔跤馆位于木樨园体校综合训练馆的5楼,场边一台连结了音响的录音机里播放着后街男孩的《as loneasyouloveme》,激越的歌声回荡在整个运动馆上空。“摔跤比赛时也会播放音乐,一般是节奏感比较强的曲子,增强运动员的兴奋度。”一名摔跤教练说。

  摔跤队总教练梁德金执教摔跤已有24个年头。“我们当运动员那时,没有固定的场馆,在车库练过,在食堂也练过。”梁德金表示,现在的训练条件和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他在回忆体校女子摔跤队成立之初时说:“1998年我还在执教男摔,女摔只是捎带着玩儿,不过那时候我们已经知道女摔可能设为奥运会项目,所以后来逐步重视起来。”1999年,木樨园女摔只有6个正式编制,练习的女运动员也很少。而今,体校女摔一队和二队已分别有30名队员。队员中,年龄最大的为23岁,最小的仅有14岁。

  队员们每天清晨6时出操,7时吃早餐,上午9时至11时半训练。中午休息后,下午3时起再接着训练,一直练到5时半或6时结束。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小队员们还要在学校附近的第五体育运动学校学习文化课,而大队员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较少,只在每周一和周四上课。

  摔跤运动,由于要求直接的身体对抗与搏击,因此运动员极易受伤。王旭在雅典奥运后的一次训练中受伤,导致她在之后的十运会上没能取得好成绩。直至去年亚运会,伤病康复的王旭才重新收获1枚金牌。梁德金坦言:“摔跤运动员的受伤几率仅小于橄榄球,比足球运动员的受伤概率都要大。”

  柔道墙上国旗要大一号

  走进木樨园体校柔道馆,一面挂在墙上的硕大国旗惹人注目,这比记者在其他馆内看到的国旗要大出一号。

  柔道是一门非常讲究礼仪的运动。据柔道队有20年执教经历的教练段继魁介绍,队员们在每天训练结束后都要向国旗致礼,韩国和日本的柔道队也会这么做。“向国旗行礼,是借鉴日韩的做法吗?”记者有些好奇。“当然不是,在文化礼仪上,日韩有很多是跟咱们学的,哪有大汉民族向他们学的?”段继魁的话语流露出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日本选手自4、5岁起便练习柔道,而国内选手训练时间要晚一些,一般从7、8岁起练柔道。这个项目的成才期至少要10年左右,国内选手一般从17、18岁起出成绩。段继魁告诉记者,木樨园体校的柔道苗子都是从各区县业余体校选拔入队,他们要经过力量、素质和技术的专项训练,每天的训练条件颇为艰苦。“柔道队和其他重竞技项目有个共同点,这些项目又苦又累,每个想成功的孩子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木樨园体校现代化的柔道馆占地1000多平方米,但在20年前,训练馆的面积只有如今的1/3.此外,训练专用的榻榻米垫子也代替了之前的草垫子。记者临走时,对门口的一面战鼓发生了兴趣。段继魁说,这是在平时训练或是打对抗赛时,擂鼓助威用的,“雅典奥运前,国家柔道队在这里训练时,我们就擂鼓给队伍助威,增强士气。”

  排球练出世界最佳二传手

  自1990年亚运会后,木樨园体校在丰台区光彩北路兴建新校区和运动场馆,但女排的老训练基地至今仍在东四块玉。说起老基地的训练条件,木樨园体校办公室主任陶放宇坦言:“在全国女排队伍来讲,条件算是比较差的,老馆子有些年久失修,而且里面没有中央空调。”

  不过,女排老基地很快就会成为一张被翻过去的泛黄老照片,因为新馆已经在体校本部动工,预计今年年底将建成投入使用。而东四块玉的老女排基地和宿舍楼届时也将被拆除。

  雅典奥运冠军冯坤1994年起成为专业的排球运动员(1990-1994年在什刹海体校),而她所在的北京女排训练基地便设在木樨园体校。自1956年北京女排成立以来,这支队伍共有30多名队员获得运动健将称号。郎平和冯坤这新老两代奥运冠军,先后从木樨园体校走出。

  谈起冯坤刚进木樨园体校的往事,一名教练回忆说:“当时冯坤的身体素质很出众,拦网防守能力也不错,并且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但传球并不是很好。”针对冯坤的这一不足,当时的教练却反其道而行之,专练冯坤的传球能力。青年时期的艰苦训练,这也造就了冯坤这名日后的世界杯最佳二传手和奥运会MVP球员。

  采写/本报记者 王春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8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