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亲历奥运标识诞生全程 超级工作强度引出形象系统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18:01 新京报
千哲 1962年出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2006年9月,借调至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主持第29届奥运会形象景观设计工作。 2006年8月8日,距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千哲作为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团队主创成员之一亮相,见证了北京奥运会35个体育图标的发布。此后,作为奥运会形象与景观项目组设计总监,他又在为奥运会形象与景观项目的设计和规划持续工作。 参与 令人惊讶的工作强度 “这样的机会,多数人一辈子也就遇见一次。难说能碰上,所以再怎么也要做好” 奥运会体育图标是奥运会基础形象元素之一。它是构成一届奥运会景观的重要基础形象元素,不仅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也是传达奥运会举办理念和主办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它的设计工作也是奥运会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平时在清华大学教书的时候相比,现在千哲为奥委会所做的工作节奏更快、工作强度也更大,但他直言,自己的工作状态“并没有多大差别”,“而且我想多数人一辈子也就遇见一次———虽然几率上说也有可能第二次,但是我已经40多岁了,下一次有机会,也要看精力和健康状况,难说能碰上,所以再怎么也要做好”。 协调 放弃“线体方案” “还是篆书和中国印联系更紧密,不仅简约的图像美,也和中国所独有的书法艺术有关联。” 千哲仔细回忆了当年设计这个“重要的小家伙”的过程:北京奥组委于2005年3月邀请中央美学、清华美院等4家专业设计院校和设计机构,定向征集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方案。最后清华美院和中央美院两个团队入围。清华美学设计团队尝试过很多种方案以后,最后提交了以线条为主的设计,通过毛笔的笔触来表现运动的韵律。而中央美院团队则提出了一个以篆书笔画为基本构成的设计方案。 在奥组委的协调下,这两组图标设计“竞争对手”组成了一个体育图标设计工作小组。有意思的是,清华团队的带队老师千哲,与中央美学团队的带队老师杭海,本就是大学时代的同班同学。旧友新谊让他们在奥运体育图标的过程中更容易沟通交流。他们共同对入选的两套方案进行修改完善。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完善,千哲决定主动放弃自己团队最初提出的方案。千哲表示,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是“觉得还是篆书和中国印联系更紧密,不仅简约的图像美,也和中国所独有的书法艺术有关联,和奥运会会徽‘中国印’是比较完美组合,是个统一的整体。” 确定 图标的拆分与组合 “我们仔细研究历届奥运会的体育图标,确定以传统的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 设计的过程充满艰辛,由20余位年轻老师和学生组成的设计团队进行灵感的碰撞与互补。他们用“拆合法”将设计好的单个体育图标组合成完整方案,再从中挑出不满意的图标,仔细修改之后再进行重新组合。不断拆拆合合,最少得有上十次的修改。每个图标都是经过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才确定最后方案。 设计组也听取了众多设计专家、艺术家、奥林匹克专家、转播机构以及运动员代表的建议。例如,设计人员为篮球项目设计了单手投篮、双手投篮、静止投篮、跳跃投篮等动作和汉字结合的图形,但篮联方面的专家认为这些动作过于柔软,不能体现运动的力度。他们最后依据更有激情和张力的飞身扣篮动作,设计了新的篮球图标。 为避免重复,他们仔细研究历届奥运会的体育图标,确定以传统的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图标融合中国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符合体育图标必须易识别、易记忆的基本要求,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中国特色。2006年6月,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了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并给予高度评价。 继续 构筑新的形象系统 “从各个场馆的指示系统到一本宣传小册子,没什么项目是单独的,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现在,千哲在奥运会形象与景观项目组工作,和二十多个同伴一起规划和设计奥运会的形象与景观项目。已经公布的会徽、体育图标是北京奥运会的基础形象,而千哲之后的工作是考虑如何按照奥组委的总体规划把它们统一成一个整体的形象系统。“对奥运会来说,从各个场馆的指示系统到一本宣传小册子,没有什么项目是单独的,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需要把各个方面的颜色、形式、大小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把最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就像大家一直在说的,‘奥运无小事’。” 距离奥运会开幕只有500天了,千哲说他所在的项目组的设计师们都按照日程紧张工作,“为了奥运会,大家对那些个人的利益没有多少计较。”他期望在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和各方面的努力下,奥运会的形象和景观既能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又表达出新的时尚、科技趋向,向全世界展示“新北京、新奥运”。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