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女子跳台"喜新厌老" 领跑世界必须根除顽疾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18:15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昨天,两位14岁“小丫”王鑫、陈若琳包揽女子跳台冠亚军,这样除奥运会金牌外,世锦赛、世界杯该项目金银牌均落在中国选手囊中。这一切似乎表明,中国女子跳台已经重新成为世界赛场的领跑者。然而,以往经历和目前形势告诉我们:中国女子跳台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 软肋曾有辉煌岁月 众所周知,近十年来女子跳台一直被视为中国跳水的最大软肋。但很多人却不知道,中国跳水的许多“第一”均是由女子跳台选手创造的。 1979年,17岁小将陈肖霞勇夺第1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跳台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比赛跳水冠军。1979年,陈肖霞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十佳运动员;1981年,陈肖霞在世界杯跳水赛上摘得女子跳台金牌,这都是中国跳水项目的历史之最。1984年,19岁的周继红夺得洛杉矶奥运会女子跳台冠军,成为我国第一位奥运会跳水冠军。1991年,13岁小将伏明霞成功登上世锦赛女子跳台冠军领奖台,成为有史以来最年龄的世界冠军…… 令人遗憾的是,自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中国女子跳台成绩却一落千丈:1997年世界杯、1998年世锦赛、2000年奥运会均与金牌无缘,这四年中仅由桑雪、李娜夺得份量最轻的世界杯冠军(1999年、2000年)。进入本世纪,中国女子跳台的战绩有所好转,先是许冕在2001年世锦赛上为中国队夺回世锦赛冠军,后是劳丽诗在2002年世界杯赛上笑到最后。当时,世界三大赛中仅剩奥运会冠军为外国选手占有,这一切似乎表明:中国女子跳台即将全面收复失地。 然而,此后三年中国女子跳台再次跌入冰点:2003年世锦赛,加拿大名将海曼斯(埃米莉)将劳丽诗、李娜挤到第二、三位。2004年世界杯赛,美国人威尔金斯独占鳌头,中国选手甚至无缘三甲;同年的雅典奥运会,劳丽诗未能顶住澳大利亚名将纽贝里的冲击,屈居次席。2005年世锦赛,威尔金森再度发威,中国队仅由小将贾童夺得一枚铜牌。这样在短短三年内,中国女子跳台不仅未能夺回最后一座堡垒,反而连失世锦赛、世界杯两项桂冠,重新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 从去年开始,中国女子跳台开始第二轮冲击:先是贾童、劳丽诗囊括2006年世界杯冠亚军,后是王鑫、陈若琳在墨尔本世锦赛上笑傲天下,两冠在手的中国跳台再一次进入冲击奥运冠军以一统天下的时刻。 “喜新厌旧”才是根源 平心而论,即使是历史最低谷的时候,中国女子跳台也就没有缺少过优秀选手。近十年来,从王睿、池彬、桑雪、李娜,到许冕、段青、劳丽诗、李婷,再到贾童、袁培琳、蒋李双、陈若琳、王鑫,一大批少年好手徐徐涌现国际赛场,整体实力之强足以令美加澳俄等列强称羡。好手如云的中国女子跳台为何屡屡冲顶未果,甚至连续两届无缘奥运会金牌?原因多多。 明眼人不难发现,中国女子跳台选手年龄普遍比跳板选手小,像目前的贾童、陈若琳等均是10多岁的小将,而跳板当家花旦郭晶晶、吴敏霞均是20多岁的大姑娘。从客观方面讲,跳板项目需要一定的体重作保证,体重有限的少年选手较难驾驭较住重心不稳的跳板。但中国女台选手昙花一现的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像国外名将威尔金斯、海曼斯均是二十好几的老将,有的甚至到了而立之年,这又作何解释?其实,中国跳台选手运动生命短暂的现象是多年未能解决的难题,只是这一现象以往被优异成绩掩盖了而已。 谈到这一问题,难免涉及到女孩的生理特征。去年常熟世界杯期间,中国跳水队掌门人周继红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透露,中国女孩到了发育阶段,体重迅速增长,往往超过力量的提高速度,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十六七岁后她们的出路要么是转为跳板,要么就是淡出跳水界,这就是中国女子跳台选手运动生命有限的主要原因。周继红承认,在这方面,欧美选手似乎有些先天优势,她们的力量本身就高过中国人一筹,似乎对体重增长的反应不太敏感,像美国的威尔金森年近30岁还在不断加大动作难度,甚至攻克难度系数高达3.8的5255B,这对中国选手来说几乎就是一个天方夜谭。 多年顽症有待根治 近两年,中国跳台选手开始收复失地,但年龄普遍偏小的现象并没有改变,以参加世锦赛女子跳台决赛的12名选手为例,只有三人年龄低于20岁,除澳大利亚选手梅丽莎吴之外,另两人就是王鑫、陈若琳。 谈到中国女子跳台选手一直由少年运动员把持的现象,周继红在接受国内前线记者采访时承认:“女子十米台的人选一直很不理想。由于身体发育、伤病、思想素质的原因,都没有使这个项目发展下去,我们也非常焦急,曾经还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过去十年的失败经历证明,中国女子跳台欲彻底改变三大赛屡失金牌的现象,必须做到科学地延长运动员的运动生命。中国跳水选手的难度曾一直遥遥领先世界,近年来由于发展难度的诀窍逐渐被欧美国家掌握,这一优势几乎荡然无存,而在女子跳台项目中,由于中国选手巅峰期有限,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发展顶尖难度动作,因此在动作难度上较难与外国选手比拼。前几届三大赛,海曼斯、威尔金森、纽贝里之所以频频突破中国防线,靠的就是高人一筹的难度。近两年中国选手虽连夺世界杯、世锦赛冠军,但动作难度仍普遍低于欧美主要对手,像去年世界杯赛,贾童、劳丽诗5个动作的难度系数和均为16.1,而获得第三、第四名的海曼斯、威尔金森则分别高达16.5、17.2。墨尔本世锦赛,王鑫、陈若琳均为16.1,海曼斯、威尔金斯分别达到16.5、16.8,墨西哥选手埃斯皮诺萨也达到16.3。显而易见,中国选手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这些主要对手,昨天的决赛,如果不是海曼斯们在两三个动作中出现明显失误,王鑫、陈若琳决不会赢得这么轻松。 对中国跳水界决策层来说,科学延长女子跳台选手的运动生命,无异于一道哥德巴赫猜想,但这又是一项必须破解的迷。即便中国选手明年将夺回失落两届的奥运冠军,但无法掩盖中国女子跳台“喜新厌旧”的顽症。笔者认为,这道难题有一天不解决好,中国女子跳台永远不会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王全立)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