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奥林匹克研究专家孙葆丽:为奥运留下有价值研究成果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3月08日09:54 北京日报
下午1时,刚刚参加完一个活动的孙葆丽,匆忙赶回了位于北京奥运大厦12楼的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抽出半小时接受记者的采访已是不易。接过她递来的名片,上面印着:北京奥组委二级高级项目专家、志愿者部培训处处长。从去年7月开始,孙葆丽离开了北京体育大学,正式成为北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作为一名专门从事奥林匹克研究的女学者,这份工作不仅给了她新的动力,也让她对奥运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在奥组委里,很多人都有两次入“奥”的经历,孙葆丽也不例外。她曾是奥申委新闻宣传部的一员,参加《申办报告》和《陈述报告》主题17的撰写。在由5人组成的向国际奥委会评估团陈述主题17的团队里,有4名女性:杨澜和包括孙葆丽在内的3名女专家。至今,孙葆丽对陈述时的一个场景仍然记忆犹新:“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团队女性居多。”在北京奥组委向国际奥委会评估团陈述的会场上,杨澜陈述时的一句开场白逗乐了在场的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委员,接下来的气氛变得十分融洽和亲切。“显然,当时这个女性居多的团队获得了评估团委员们的好感。这并不是偶然,当我接待的一个国外妇女体育考察团听说女性占了奥申委工作人员的三分之一时,也表现出了同样的惊喜。”孙葆丽体会到,在人们眼中,女性参与体育事业的程度跟一个城市及国家的文明程度是紧密相联的。申奥成功后,孙葆丽便将研究重点落在了“人文奥运”上。在此期间,她一直没有间断过参与奥运会的各项工作,她不仅是奥运会会徽、残奥会会徽和奥运会吉祥物的评议委员会委员,还参与编写了大量与奥运相关的培训教材。 来到北京奥组委这个大家庭后,孙葆丽接触到一个崭新的领域,虽然工作强度远远大于从前,但她很快就适应了,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看到邓亚萍、李玲蔚、叶乔波等为奥林匹克事业作出贡献的优秀女性也来到奥组委工作,孙葆丽的内心充满了激情,从而倍加珍惜这份工作。“为妇女体育事业奋斗的女性越来越多,我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员。”一个学者独有的对知识的敏感性,越发让孙葆丽感到自己的工作正是研究奥运的绝佳机会,她坚持了20多年的奥林匹克研究也将有一个新的起点。说到这儿,孙葆丽起身拿来了由她主持完成的国家级课题《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内涵与实践研究》,“这个课题我做了三年,来奥组委后才发现很多东西讲得不够透彻,在结合实践工作进行补充和完善后,我才终于完成了。”孙葆丽的语气中透着喜悦。最近,《奥运志愿者精神及其实质》、《志愿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等课题又让孙葆丽的眼前一亮,“对于一些课题,我已经开始着手搜集材料了,希望能给北京奥运会留下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有时候走到楼下,看到北京奥运大厦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大型奥运会会徽‘中国印’闪闪发亮时,我的心里就会涌出幸福的感觉。”孙葆丽连用两个“真的”来强调自己的幸福感,她坦言,对于从事奥林匹克研究的人说,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奥运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与提高的机会。 本报记者汪丹RJ209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