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清冷无月夜 劈风踏沙行--记穿越库木塔格沙漠赛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2月04日21:37  新华网

  新华网乌鲁木齐2月4日电(记者张鸿墀刘宏鹏)3日16时开始的“首届‘新丝路’徒步穿越库木塔格沙漠挑战赛”,似乎从出发开始就和主办者的美好初衷作对:当日凌晨丰满的圆月令人遐想,但出发时刻却狂风骤起,浓云翻卷。记者尾随28支参赛队伍,记下在这个清冷无月的夜晚,一群自称“毛驴子”的人如何劈风踏沙。

  维吾尔老乡“游击队”

  从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东行280公里的鄯善县迪坎乡是穿越库木塔格沙漠的起点。终点设在向东直线距离40公里处。途中每相隔10公里左右设打卡点,总计有三处。

  一支15人的老乡队忽然出现在出发仪式上。他们手持长竹竿,身穿夹克式羽绒服,脚蹬解放胶鞋,包裹中是馕(维吾尔族人一种烤制的饼状面食)和水,其中4位小媳妇中还有穿裙子和绣花鞋的,与“驴友”的手杖、GPS、颜色鲜亮的冲锋衣、防风护镜、绑好雪套的徒步鞋、野餐用液化气小炉等精良装备一比,简陋却不失特色。

  他们强烈要求参赛:这沙漠就在我们家门口,我们不行谁行?还有助威团,团员手持维吾尔族传统乐器热介克、热瓦甫,琴声高亢,响遏行云。

  库木塔格沙漠,维吾尔语意为“有大沙山的沙漠”,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0公里,面积1880公里。沙山巨大,迎风面缓坡可达数公里,而背风面可直立80度,几乎垂直而下数百米,若从背风面上坡,在虚软的沙土上爬行,进一退三,难如登天。

  但老乡一口咬定“我们走了十几次了”,“我们去鄯善县城赶集抄近路就是穿沙漠去”。

  迪坎乡向南,就是著名的不毛之地罗布泊;以东,就是这道道沙山隔阻的沙漠。生活在此,一般是少不了有些探险经历的。尽管他们游击队式的装备令组办者心里发虚,但想想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豪言壮语,老乡们的强烈申请终于获准。

   记者采访团变成遇险收容队

  主办方原打算让有兴趣的记者到达第一个打卡点——距起点直线距离10.8公里处即原地休息,等待沙漠车进入后乘车返回,再直接去终点处迎接冠军。

  不过,那些携带摄像、摄影装备的记者,负重已经远远超过专业徒步者,步履蹒跚。3日18时20分左右,“雪域”队首先通过第一个打卡点,而最后一个记者到达这里已经是21时了。

  抽筋、虚脱、脚扭伤、无沙漠行走经验,记者们仿佛一群残兵败将。而且,因为想着有沙漠车来接应,他们几乎消耗完了所有的水和食物。

  3日23时,基地传来消息,沙漠车坏了,而且即使修好,漆黑夜里难以辨路,也不敢贸然接应。

  没有补给的记者团在赛事救援组两名队员带领下,主动向基地靠近。记者们机械地挪动僵直的双腿,艰难前行。

  前方不断闪烁的灯光让人以为到了基地,但很快发现这是一组队员发出的求救信号。

  一名女队员因突发心肌缺血,一名男队员突发胃痉挛倒在路边。途经的另一组参赛者放弃比赛,采取急救措施。但参赛选手都未带帐篷、灯等宿营设备,一直躺在沙地上,而此刻的温度已经降到零下7至10摄氏度。救援组两名队员迅速搭起帐篷,将两名伤者移入,再用野餐用小液化气炉升温,避免伤者状态进一步恶化,同时联系基地。

  记者原地等待。4日凌晨4时,一辆沙漠车轰鸣而至。6时,两名伤者和记者团被带回基地。

  在基地,不断有需要救援的消息传来。救援队员成了最繁忙的人,他们的行程和负重超过其他人。

  新疆户外运动要有序良性发展

  “西蒙空间网站”代表队最终获得第一,用时11小时45分。44岁的队长安少华有5年户外运动经历,他取胜的诀窍就是采取GPS定位,利用良好的体力,以直上直下的走法缩短行程。他说:“我在2004年时走过这条线路,别说是对业余徒步者,就是对专业徒步者也是高难度的挑战。”

  新疆号称中国户外运动的天堂,因为这里有丰富的徒步或探险资源。但曾经发生的几次事故也显露出组织无序、水平不高。一些自发性的徒步或探险活动被指责为“冒险”,如去年五一期间的“车师古道穿越”。

  赛事承办方“新疆

新丝路”网站总监杨戈说:“这次比赛几乎吸引了新疆以及全国各地知名的徒步爱好者。他们对这次比赛的组织管理、后勤救援表示了认可。”

  新疆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负责人南国桓说:“这种操作规范的户外运动为将来新疆户外运动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0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