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体会初为人母 百年奥运梦想只待最后一个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09:45 《乒乓世界》杂志 | |||||||||
摄影:全体育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邓亚萍的儿子现在已经4个半月大了,他的降生,为邓亚萍的生活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就像每一位初为人母的妈妈一样,当初对于小孩子并没有太多感觉的邓亚萍,现在看到小孩子,脸上都会不自觉地洋溢出笑容。 回想起当时在法国生林翰铭的时候,还有一个让所人为之开怀大笑的故事。“生孩子之前,就听我的一个英国的朋友说,一定要把小孩子的脐带留下来。当时在法国也不知道法语的脐带怎么说,就让我的先生马上询问脐带的发音,费劲力气,还是不能让大夫明白我们的意思,好在当时有一个大夫能听懂英文,我们就顺利地要到了林翰铭的脐带,因为宝贵我特意让大夫剪了2段。回家之后,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保存这来之不易的脐带,我突然觉得可能用风干的办法比较可行,于是就找来了瓶子,好好地将两段脐带风干。随后再和英国朋友通电话时,我们才闹明白,原来她让我们留住的脐带是宝宝肚脐上自然脱落的那部分,而并不是让我们跟医生要。 儿子的到来的的确确为邓亚萍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让现在的她真正体会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觉。 而两次的申奥经历,在“初为人母”的邓亚萍看来,所体会到的是完全不同的部分,但是萨马兰奇对她的影响,以及力荐她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是一个不小的帮助。用她的话来说就是领门人的作用,感激之情自然不用言说。现在出色的工作成绩以及学业成绩,都是对那句“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最好的诠释。 2008年在邓亚萍的眼中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句号,一个却是新纪元的开始。从申办到承办的角度来说,2008年是一个完整的句号。但是对于中国体育界来说,2008年是一个新的起点,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都将会让我们国人有一个全新的体会。 转眼间,奥运会申办成功已经五周年,而距离2008也只剩下两周年的时间。 罗格主席说,今日中国让人着迷。而我相信,两年之后的北京也会让全世界倾倒。想象2008,我脑海中的画面应该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场景。就像曾经让我感受很深的悉尼奥运会,作为火炬接力手的我,参加了火炬的传递活动。很多当地人,从自己家把桌子和椅子搬到街上,一边喝东西,一边等待圣火的到来,犹如一个大型家庭聚会,特别热闹。一个当地的小男孩,站在我旁边,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问能不能碰一下我手中的火炬,我当然同意,后来他的家人都和火炬快乐地合影,那种喜悦,让我真的很感动。相信两年后北京也一定会是这个样子。 我是一个与奥运深深结缘的人。作为乒乓球运动员,我蝉联了两届奥运会两个单项的冠军;作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代表,我又经历了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2002年的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以及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 1993年在摩纳哥第一次申办的时候,当时还是乒乓球现役运动员的邓亚萍,只参与了申办工作最后阶段运动员代表陈述的工作。“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真的是很紧张。当时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好,只能把要发言的内容,全部靠死记硬背地记下了,上场的前一晚真的是不好过,觉也没有睡好,生怕自己当时记不住要陈述的内容,真的是辗转反侧。那次申办的结果是我们输了,那种感受真的是比自己在乒乓球赛场上输了球还要难受。” 第二次申办奥运会,邓亚萍作为一名申奥大使开始了具体的申奥工作。“由于在1997年被萨马兰奇先生任命为运动员委员会委员,所以第二次申办工作的主要任务分给我的就是如何让运动员委员会的委员们能够真正的了解中国。” 第二次的申奥工作,英语早已经不是什么障碍,在清华大学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的邓亚萍已经可以将英语运用自如,但是来自工作中的压力,怎么才能说服委员们给中国投上他们手中那宝贵的一票,怎么才能消除他们心中固有的对中国的成见,怎么才能让他们相信选择中国是正确的,又是新的挑战。 由于国际奥委会有这样的一条规定: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不能访问申办城市。所以邓亚萍只能走出国门,开始她的全球游说工作,完成自己的工作。在每天烦杂的工作中,邓亚萍需要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来给其他委员讲述中国,讲述北京,其中的一个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一直是她当时向每一个委员都曾讲述过的例子。那是2001年平凡的一天,她去劲松的一家很普通的商场买东西,一名女售货员跑到她跟前拉着她,邓亚萍还以为这个售货员是她的崇拜者,出乎邓亚萍意料的是,她激动地对邓亚萍说:“你是申奥大使,你一定要玩命工作,一定要成功啊!如果北京能办奥运会,我们家马上就能拆了!” 这出乎意料的场景,让邓亚萍意识到,这个售货员的话里体现的,不仅仅是她个人的生活状态,而是一个阶层的命运!对于他们来说,要提高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机会。北京如果申办成功,很多人的生活质量都会因此而提高。 “这个售货员所代表的是一个阶层:没钱,没势,没权。怎么样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机遇!” 这段经历带给邓亚萍观念上的改变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她在做奥委会委员们工作的时候,都会拿出这个例子来。她甚至在见到卢森堡大公(国王)的时候,也给他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深深地触动了这位国王,因为他们贵族阶层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 邓亚萍认为,推广奥林匹克需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努力,中国有13亿人口,要推广奥林匹克,当然要到人口众多的中国来!奥林匹克不仅仅是一种竞技体育本身,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能够教育人,给人以生活的方向(更快、更高、更强),给人以生活的指南,能够满足各个阶层的需求。尽力去改善当地人的生活状况,乃奥林匹克的精神之所在! 那两次终身难忘的申奥经历,一次失败,一次成功。人的一生能有这样的人生经历真的让我感慨良多。两次的申奥宣布时刻都让我为之落泪,但是感受是截然不同的。1993的那次申奥我还是乒乓球的现役运动员,作为运动员代表用不十分流利的英文参与了最后的陈述,顺利地完成了工作。但是当萨老在蒙特卡洛宣布最后的举办城市是悉尼的时候,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比我输掉的任何一场球都要痛苦,那种痛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2001年的第二次申办,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工作,当清晰地听到“北京”两个字的时候,泪水无法止住,成功后的那种情感宣泄,根本无法控制。 在多次奥运会经历中,我参加了所有的奥运会开幕式,从1992年开始,没有落下一场。1992年和1996年的两次奥运会,我作为一名运动员参加了开幕式的入场仪式,看到的开幕式是通过入场后的大屏幕上所展现出来的画面,真正作为观众观看开幕式要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开幕式尾声,一名射箭手用射箭的形式点燃圣火,那一个完美的弧线给我留下了美好印象。据现在一项最新的数据调查显示,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全球观众的收视人口是40亿,我就在想是什么一个事件能让全世界60亿人口的地球上面有40亿人去在同一时刻关注同一个事件,也许这就是奥林匹克所能做的最好诠释。 相信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定能够突破这个数字,而且我也相信我们的开幕式也会办得非常好。我们的开幕式上如何浓缩出我们民族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何展现出一个已经不再只是停留于拥有四大发明,身着长袍马褂时代,而是一个十分现代化国度的中国,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体现出科技奥运,并且展示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真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在自己的国家参加奥运会不是每个运动员都有这样的一种缘分。能在自己的国家比赛,压力和动力对于运动员来说是并重的,所以希望我们的国人能为我们的运动员们营造出一份宽松的氛围,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运动员更能为世界体育舞台奉献出他们更为精彩的成绩。 美国奥委会主席尤伯罗斯预测中国将成为金牌第一大国,他太谦虚了。从奥运会的历届奖牌数目情况来看,似乎有这样的一个规律:东道主国家都会在该届的奥运会上取得自己国家奖牌数目上的最好成绩,像希腊,像澳大利亚。我相信中国体育代表团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出色的完成任务,突破我们在雅典奥运会的纪录。 可以说,能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参与奥运,我感到十分荣幸。现在的我担任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助理,同时也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国际奥委会体育环境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执委。我依然和奥运会紧密相连。1997年我经过中国奥委会的推荐,萨老的任命,有幸开始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工作。我们的职责就是给国际奥委会提供建议,如何保障运动员在奥运会期间高水平的发挥。另外就是反兴奋剂工作,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的纯洁。2003年2月,我开始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任职,一直工作到2004年的11月,随后到总局器材装备中心。 1908年天津报纸登出一个青年男子的那三个愿望:什么时候中国能有自己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能自己主办一次奥运会。前面两个都已经实现,现在,1908-2008百年梦想只待最后一个。(于小璇)
|